转自学友长沙刘燕老师与学生的正面管教案例:
事件:在辅导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做到我的对面不段的打扰我,说:“老师,我觉得有时候好笨。”
我:“是吧!我有时很笨,那你的作业我就不能帮你批改了。”
学生:“没,老师你现在不笨,你还是帮我检查作业。”(孩子在求关注)
我:没有理会,批改其他学生的作业。
学生:“老师我送你一个字好吗?不送两个字好吗?”
我好奇地问:“什么?”
学生:“我操”
我合理化解释说:“同学们你们刚刚听到了他说'我抄'”是吧?孩子们回应我说:“是的。”
学生辩解到:“不是'我抄'是我(一声)操。”
此时,我带着情绪告诉他:“听到了这样的词我很生气,而且你又还说有时很笨我更加愤怒,我会把这个事情马上跟你妈妈如实反应。”(当时没有想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我产生了报复行为)
我马上打了电话将事件陈述了一遍,并说了我当时的感受,孩子的妈妈马上道歉,我接受了。
此时孩子听到我和她妈通话,眼睛已经充满了泪花。(我感受赢了孩子)挂掉电话后,我平静的告诉他,因为我是老师,不管你怎么说我,我还是要检查和辅导你的作业,他有些平静了并快速地完成作业,但我没有让他离开,等所有孩子走玩后,我与他一对一的交流,进行情感修复:(抽出时间思考和整理,把自己从老师的角色抽离出来,换上咨询师的角色与孩子交流)
开始孩子是站着的,我邀请他同我坐在一起。(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我:“通过刚刚事件的反思和观察,我还是挺感谢你对我的真诚,用了两个不好听的词语表达了你的感受。你当时说出那两个词语时是什么感受呢?”(运用肯定和鼓励来建立关系)
学生:“我觉得这两个词很有力量,说后别人有时会模仿,我心里会很舒服,但没过多久又变成原来的样子。”(关系已建立孩子已经很真诚的表达了他的情绪和想法)
我:“是吧!这样的词让你感到有力量,的确是的,说出来后我受伤了,让我感受到的愤怒。我看出你只是想表达自己的情绪,想让老师能看到你并对你做出回应,而不知道怎么表达,就用刚刚的那种方式是吗?”学生听后连连点头。
我:“那我现在就教你表达情绪。刚刚你说那两个字时的情绪是什么?”
学生:“难受、着急、不知所措”
我:“说得很好,现在请跟我说,老师我现在有些难受、着急还有点不知所措。”
学生:“跟着述说了一遍。”
我:“嗯!那我在与你妈妈通话的过程中你是什么感受?”
学生:“我有点愧疚的感受,对妈妈有愧疚对自己有也愧疚。”
我:“再次感谢你孩子,你能准确并正确的描述自己的感受了,我们也来约定一下,当你不知所措时,需要老师帮助时你用什么暗号提示我?”
学生:“我轻轻走到你的面前拍拍你好吗?”
我:“好的,那时我会停下手中的工作,和你一起解决你的不解。”
学生:好啊!
此时妈妈来了,我描述了学生在听到我和妈妈对话时有个感受,现在可以跟妈妈说。
学生:“再次把事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还说出他那两个词是想引起我的关注。”(孩子自己总结的行为的错误目的)我很震惊。接着我鼓励他说出听到我和他妈妈对话的感受。
学生:“妈妈我有些愧疚,我愧疚我自己,也感到自己很不孝顺。”说到这妈妈已经热泪盈眶了。
最终告诉孩子,学会正确的表达情绪的方式会让你心里得到长久的舒服。
总结:当我们还处在惯性的思维模式状态下,一定要找个时间让自己理顺一下,暂停一下,思考自己的角色转化处理当下事件不要带情绪,用真心去影响和推动孩子,同时还要给孩子教方法。
最大的体悟是:找到了变化甚微的原因,以前我说自己爱学生,其实只是想让他们的行为在我所控的范围内,最终达到他们爸妈的要求,而获得孩子爸妈的认可。首先关系就建立在不平等上,自己也体现了行为错误目的。今天能觉察到这点我很开心,也乐意与大家分享。的确一个习惯性思维需要我们反复练习觉察和反思才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