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好的作风,是干事创业的保障、善作善成的法宝。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防止反弹回潮、隐形变异,为基层减负、给基层松绑,既是减轻基层负担做“减法”,也是破除惯性思维、创新方式方法做“加法”。减下的是负担,增加的是动能,全力以赴持续减“顶负”、减“添负”、减“自负”,以基层减负的决定性成效为基层添力赋能。
把重负减下去,把责任提上来。基层是各项工作落实推进的起跑线,只有放下包袱才能轻装前进。为基层减负,就是要减掉形式主义的“重扰”、检查考核的“重压”、问责追责的“重虑”、官僚主义的“重忧”、任务加码的“重荷”等负担,革掉“慵懒散漫”“推诿扯皮”“虚情假意”“好大喜功”等顽症,真正把基层从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等中解放出来。减负担,不是减责任,而是责任层层分解、层层细化、层层认领、层层落实,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让基层把精力时间集中到干事创业中,切不可让层层传递压力变成层层卸责。要把资源力量向基层集中、政策向一线倾斜,给基层提供更多充电补能的机会,搭建更多提素强质的平台,让基层实践创新的力量充分聚集、价值创造的能量充分释放,持续提升基层管理水平。
把数量减下去,把质量提上来。基层不堪重负、根子在机关,只重表现、追求形式,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是根源。为基层减负,不能“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更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必须破除会议多、文件多、报表多、材料多、迎检多、汇报多、问责多等一系列问题,删繁就简、革除积弊,对不必要的“痕迹管理”能砍就砍,对一些冗余的填表报数能减就减,对可开可不开的会能不开就不开,对一些同类事项能并就并,切实把数量减下去。“大道至简,懂得把复杂变简单才是高明”。减数量,不是减质量、减标准,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空间还给基层,摆脱“忙乱”“被动”,让基层干部走出会场盯在现场抓生产、解难题,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上,让一线员工心无旁骛认真细致地做好工作,实现各层级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地运行。
把形式减下去,把速度提上来。形式主义是“四风”之首,是给基层添负的第一大因素。当下有的依然囿于固有思维,观念陈旧、积习难改,搞一些花团锦簇、虚头巴脑的花架子,把分秒必争的宝贵时间空耗在一些无用功上,造成基层工作疲于应付甚至空转状态。毛泽东同志曾一针见血指出:“今天通知明天要,只能是假报告。”事业发展是干出来的,实现“重上千万”,必须把轰轰烈烈的“真形式”“假本事”减下去,把崇尚实干、脚踏实地的作风提上来,以实为实、以干为干,以早为早、以快为快,立即马上地干、事半功倍地干。要把心思花在解决政策制度“肠梗阻”等问题上,哪里出现问题就“迎上去”解决,哪里发现矛盾就“沉下去”化解,打通落实执行的“最后一公里”。要聚焦久拖不决、效率低下、重复发生等问题,加大监督问责,以基层效率大提速、生产效能大提升,推动各项事业的大发展。
把压力减下去,把激励提上来。基层条带头绪多、难点痛点多、工作压力大,特别是随着生产任务增加、标准规范提升、队伍年龄老化,许多基层干部员工都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为基层排忧解难,尤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让基层放下包袱、心无旁骛、轻装上阵更是当务之急。要彻底解决“层层传导压力”异化为“层层加码压力”的问题,“大抓基层”变成了“问责基层”的问题,只重“痕”不重“绩”、只留“迹”不留“心”的问题,优化整合、删繁就简,科技赋能、多策并举,让基层减下压力、卸下枷锁。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基层大力支持,主动担当作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动发展。要用好精准激励的“指挥棒”,把基层干部员工的主动性创新性充分激发出来,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