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父母未遇问题规避问题,二流父母碰到问题解决问题,三流父母看不见问题制造问题。
对于一流父母而言,未遇问题规避问题。就像是我们形容顶级医生时说的“大医治未病”,如果父母有能力在还没出问题的时候,事先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父母会提前做各种思想准备、想好应对的预案。
父母带孩子外出时,可以在包里装一些孩子喜欢玩的没有噪音的玩具或者涂色卡。比如,如果孩子喜欢画画,家长每次带孩子出门,可以给孩子装一本简笔画册、一盒水彩笔。
这样在公共环境里,我们让孩子专注于玩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涂色画画,他们既不会哭闹打扰别人,也不会被电子产品简单喂养。
对于二流父母来说,碰到问题解决问题。
父母如果没做好足够的预案,也可以临时向餐厅服务员要一支笔和纸巾,让孩子写写画画,或者拿纸巾教孩子折纸飞机、小船。
只要父母肯动脑筋思考,身边总有能利用上的道具。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找到一种公共环境里尽量不影响他人的互动方式。
这样就可以既不冷落自己的宝贝,又不给他人造成负担。
三流父母非但看不见问题,还无端制造问题。
孩子一哭闹,父母直接把手机拿给孩子玩。
父母多次没有耐心,重复这个行为以后,孩子会逐渐养成一种依赖电子产品的不良习惯。
我们都知道,如果孩子对手机或者游戏上瘾,不仅影响视力发育,而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日后因为手机游戏耽误学习,就为时晚矣。
到时候再想要帮助孩子纠正这种不良习惯,肯定更是难上加难,举步维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呢?
王小骞在《妈妈知道怎么办》分享了三个亲测有效的方法。
第一,跟孩子一起过更有趣的生活。
这其实并不太容易,但是我们身为父母,理应把这个当成我们的终极追求,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给孩子的生活创造更多趣味性。
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玩创意画画、彩陶、机器人拼插、乐高、滑旱冰,带孩子多去户外野餐······
如果孩子有很多觉得有意思、喜欢做的事情,就降低了他们沉迷于电子产品的可能性。
第二,帮孩子做需求转化。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玩手机或者看动画片,就对孩子说:“别看手机了,这对你眼睛不好。”
其实,这样说对改变孩子的行为产生的助推效果微乎其微。因为这句话缺少真正的需求转化能力,孩子并不能理解,眼睛不好是怎样的严重后果。
让孩子关手机,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并不是孩子自己的需求。
孩子内心的潜台词是我把手机关了,然后干嘛呢?干坐着吗?由于孩子没有其他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做,所以导致了父母说了好几遍“关手机”孩子根本就是充耳不闻的结果。
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调动和转移孩子的兴趣和需求,比如“宝贝,把手机放下,咱俩去公园放风筝吧”或者“你多久没有玩摇摇马了,妈妈带你到游乐园去玩吧”,孩子的配合度就会高很多。
实际上,无论是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学会使用需求转化,调动出孩子的需求,他们就会更容易被有效地引导和管理。
第三,跟孩子明确约定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父母需要在孩子心平气和的时候,和他达成一个合理的约定:孩子可以使用娱乐性的电子产品,但是要严格遵守时间,比如一次使用不超过30分钟。具体时间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年龄而定。
比如“闹钟法”,在这里同样可以用到。先和孩子反复确认约定的内容和时间,然后定一个30分钟的倒计时闹钟。当闹钟响起,孩子要关掉电子产品,如果违反一次,就要有所惩戒,比如减少一次玩电子产品的机会。
父母不能在不做任何约定的前提下,突然让孩子停止玩电子产品或者手机。
孩子正在兴头上,父母忽然单方面叫停,孩子很难接受,也很容易引起逆反心理。
所以强制的终止,这其实是一个非理性期待,执行起来难度极大,而且很容易引发不必要的“亲子战争”。
上瘾和强制是一对孪生兄妹,我们如何对待强制,孩子就会如何对待上瘾。
所以,家长实际上是个最艰难的工种,我们必须学会戒掉那些反复出现恶果,但是做起来痛快的事,孩子才能真正在所谓的“温和的坚定”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学会过一种合理自律和节制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