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迷同事姓王,单名一个喆字,除了教学最喜欢唱豫剧。今年秋期来到我们这个年级,因为他儿子读高二了,他想与儿子同步好照顾一些,给领导提了要求。现在他把儿子安排在自己任教的班级里,早晚上学、放学、吃饭两人都能一起,非常方便。
我们两个的办公桌紧挨着,他晚上批改作业的时候,手机里一般会播放一些我们地方剧种的知名唱段,声音不大,不至于惊扰别人。他主攻老生,这一段喜欢听《四郎探母》里四郎的唱段,前一段喜欢听《程婴救孤》中程婴的唱段。
去年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时候,他登台献唱《苏武牧羊》,“听大雁叫长空声声嘹亮,扯起我绵绵的思绪万里长。恨不能双肋插翅膀,跟随大雁飞南方,飞南方,去见我妻儿和爹娘!”当悲怆的唱腔响彻在操场上方的时候,学生群情激昂,掌声雷动,说什么也不让他下台,他没办法又唱了一段“扶汉节双膝跪把爹娘跪拜,原谅儿受皇命吃粮当差,原谅儿灵前没把孝戴……”学生们哪听过这样声情并茂的演唱,顿时把演出推向高潮,喆也成了校园名人,他戏称自己这是“一唱成名”。我觉得他除了嗓音条件好,本身是学语文的,理解人物的能力更强一些也是关键。
他最大的愿望是登上河南卫视的戏剧节目《梨园春》打擂,经常在办公室里给大家指派任务,比如将来由我当他的策划,由小美女老师当主持人,两个大高个子的老师负责卖票,看门,维护治安,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实现财务自由,不用每天为挣这仨核桃俩枣而折腰。
我们都打趣他说:谁像你?刚毕业回来就财富自由了!二十多年前他参与一项抽奖活动,中了一等奖,奖金十二万元,他当即买了一处小别墅,钱还有剩余。所以一下子比别人提前奔小康。他回说:“那是祖坟冒青烟了,可遇而不可求。”
他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寻找哪里有唱戏的,城西一处新楼盘开售,为了吸引客源,连续唱了一个月的豫剧,他下了课就去看戏,连着看了一个月。有一天下雨,晚上来办公,他浑身湿漉漉的,声音颤抖着说:姐呀,我还没吃饭呢!你看给淋得!”
我说:“你这看戏的瘾也太大了!”他用毛巾擦着头发解释道:“你不知道,挪不动脚,就想听完!想着一会就不下了,谁知道越下越大呢!”
“手机上各种大戏都有啊,想看哪出搜出来,干嘛一定要去看这草台班子?”
“你不知道,那没有现场感。”说实话,我也前些年近距离看过戏,但却极不喜欢那种乱糟糟的“现场感”。戏迷的世界我不懂!
附近小公园里经常有戏迷聚会,他嗓子痒痒了,也去凑热闹唱一出,有一次回来报告新闻说:你知道现在退休的老头儿老婆儿多潇洒吗?三个人凑了两三千块钱,合请了一个戏班子,在公园里给他们连唱一星期!美得很呢!
后来他去南河转悠又发现了一个新闻,小网红们在公园里直播唱戏,他听说直播下来能赚几百块,又拿我们的课时补助说话:“人家唱一场比咱讲几个月!”我们都羡慕他:“你好歹还有指望,放假了可以直播,我们这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个钱肯定是挣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