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这里仅仅是以三国演义为例,而不是正史,比如三国志等),蜀汉先主刘备在其戎马一生中收获都是顶级的人才。
武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严颜、姜维等等,这些武将都是万人敌,任何一位拿到其他古代历史中,都能让君王们流下哈喇子(垂涎欲滴好像都无法描绘出君王们对这些武将的饥渴)
文臣:徐庶、诸葛亮、庞统、马谡、法正、姜维(姜维可是文武双全,幼麟这个称号可不是白叫的),这都是文臣中的极品,每一位的文韬都可以算得上旷古绝今。
刘备从一个织席贩履之徒,一路逆袭,建立蜀汉政权,鼎足之势。再加上其坐拥巴蜀天险,那里直到几百上千年后,所有人仍旧能说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此看地利已经被刘备握在手中,因为他已经立于不败之地,无人可以直接威胁刘备的根据地,主动权掌握在刘备手里,他想休养生息就休养生息,想提兵伐魏伐吴就可以打出去;但是魏吴两家不管是哪一家或者两家联合想打刘备,都要好好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了。
由此可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刘备占其二,但是不幸的是,三足鼎立中最先败亡的就是刘备,为什么?
想想可能有以下几点:
1. 刘备先天不足。前半生颠沛流离,只凭借“中山靖王之后”混出一个刘皇叔的招牌,其他几乎空空如也,因为他被另外一位英雄识破了,另外一位英雄就是曹操,曹操恨不能杀之而后快,坚决打击刘备的任何势力,不让他或者减缓他的崛起。
2. 也许是好事多磨吧,刘备先是失去了徐庶,被曹操挖了墙角,之后失了庞统换来了益州。如果徐庶不走,那么刘备在其打基础的前期将得到更多的臂助,让其能够建立更多的实力或者更大的消耗曹操的实力;如果庞统不是过于孤傲和激进,没有身死落凤坡,那么益州仍旧是刘备的囊中之物,从庞统的学识和实践来看,他更加适宜主管军事,加上诸葛亮这位中华几千年来少有的相才辅佐,背靠巴蜀天府之地,足以养精蓄锐,成就汉高祖的伟业,再现汉光武中兴之功,并不是奢望。
3. 刘备过于意气用事,夷陵之败,可以说是完美诠释了《孙子兵法》中的观点:“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但是话又说回来,即使刘备怒而兴兵,如果庞统在,那么陆逊真的有机会吗?难说!火烧连营并不是想烧就烧的。
4. 不注意后续梯队建设,过于倚重老将打天下,致使蜀汉后续乏力,三国后期,除了姜维外,蜀汉几乎没有什么年轻一代的高级将领崭露头角。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尤其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他们的黄金岁月都是短暂的,不可能包打天下。
5. 未培养好自己的接班人,致使阿斗千年来背上了扶不起的骂名,也使蜀汉内部各种危机四伏,无法得到有效的疏解,最终遗恨。
所以不管你用什么来解析人的成功的奥秘,总是有无法完全覆盖历史上所有的成功案例,否则这个世界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屌丝逆袭,以弱胜强的案例了,大家也不用打了,把各自的牌底亮出来就可以分出胜负了!最后只能汇集为天命才是最主要的这个命题。天,是一种虚空的含义,但是是历史的选择,即使罗贯中老先生多么的希望汉室能够复兴,他可以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演绎出气势滂沱的三国画卷,最终也不得不让笔墨最终跟随天命的轨迹完成最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