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是高中母校的名字。喜欢它,可能是由于它的名字,也可能是因为那些人,那些自然风物,那些事,一些形而上的精神,一种学府气,书卷气,儒雅气。
在南山,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热心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且不论他们的教学水平。他们的为人,已经堪称模范。和学生一起聊天,一起散步,一起吃饭,一起打球,从不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即使他们都是名师。在樱花如霞的春天,能把学生从教室里赶到室外欣赏樱花,大概也只有真性情的老师能做到了。想起电影《无问西东》里的一个片段。师生在教室上课,下起大雨,房屋漏雨,窗外哗哗啦啦,屋内淅淅沥沥。老师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四个大字。教育的外延也许比我们想象得更宽广。
有这样一群同学,他们多才多艺,成绩也好,按理说,是众多人的男神女神。可他们并没有傲慢,恭恭敬敬地坐在座位上读书,写字,做笔记。下课后,给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说笑笑。闲暇之余,摄影,唱歌,跳舞。他们是佼佼者,但不卑不亢,文质彬彬。
南山人,亲切随和,至情至性。
在草坪的一角,因为旁边的路有点狭窄,课间操时间,许许多多的学生并不能并过。于是,有学生从草坪上踏过,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条小路。惊奇的是,学校发现了。做了一个小小的举动。领导没有批评学生,踩了花草,再说一条不足两米长,50厘米宽的路,想来也不会引人注意。可是,他们却找工匠用水泥把这条不起眼的小路铺上了,让它变得更宽,还在小路的两旁摆上了一盆盆雏菊。让它看着更舒畅。这样人性化的处理,现在想来,依旧暖心。
春天的时候,还能去走廊边的阳台上趴着,看下面满墙的七里香瀑布。疲倦就消失了。最喜欢周末,去校门口买一盒天蚕土豆,再买一本青年文摘,或者去南山公园,看翠柳依依掉在湖泊上,抚摸一棵棵古树,它就像南山的历史,经历沧桑后的厚重,沉稳。
在南山,连扫地也变成了一件浪漫的事。教室外的场地上,每次扫完后,在蔚蓝的天空下,总会留下用水壶喷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创意。秋天,在林荫道下扫落叶,把落叶轻轻扫到树根下,落叶归根多好。
在南山,吃饭是一件有趣的事。一听到下课铃声,抢饭便成了头等大事。我们跑啊,闹啊。等到了食堂,虽然前面有那么多人,却还是那么开心。一食堂的大叔最搞笑,每次在一食堂和二食堂的岔路口招呼我们去一食。他就是食堂师傅的标杆,那么可爱,那么昂扬。打完饭,去宿舍要踏上一个大花台。一次,上台阶的时候,看见一朵粉色玫瑰,那么近的距离,嗅到一阵香。也不知是饭香还是花香。
宿舍外面是一排栀子花。夏天的夜晚,看见有人把摘了的花插在花台里。摘了没有当垃圾一样扔掉,而是插在土里,这样有心的人,让我倍感欣慰。下午两点从宿舍出来的时候,午后的栀子花,慵懒的香气,一直送我们到教室。
亭下荷塘,弯弯折折,颇有曲径通幽处的妙感。水上的睡莲,默默开花。这里也有一片七里香,搭在人工制的架子上。尾稍放在石头上,微风一来,扫着石头的面颊,不知道石头会不会痒痒呢?红豆花开,在最热的时候。
喜欢一个地方,可能是因为那里的人,也可能是因为那里的风物。对南山,两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