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看字
从小吧,因为字写的还行,就是规规矩矩,字正方圆,对好看的字都会多看两眼,像板报啊,对联啊,墙上的涂鸦都忍不住看看,至今我都还记得,大学宿管大爷是个出了名的板报红人,就宿舍那点天气预报与最新通告,经他的手就成了书法艺术,从不看板报的学生路过时也会瞥几眼,心生敬佩,竟有人写出这样的文字。而且我通常对字写的好的人格外偏爱,总觉得他们必是有才之人,果然这个大爷还会吹笛子,因此收获不少粉丝。
从看字起,我想我就跟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看书开始理解
向来不太爱看书,耐不下性子,又看得很慢,初中三年真正看完的一本课外书籍就只有《鲁滨逊漂流记》了,但那时候不知为何有写日记的习惯,记录自己忽明忽暗的小情绪。写的作文也都是平实无华,一定要有什么优点那就是真情流露,实话实说了,还以为这才是真正的大作,对于那些辞藻华丽言而不实的文章心生鄙夷,也不知道哪来的自信,年少无知,心气高,长大了都会换回来的,正如现在我对优雅的表达充满了欣赏嫉妒之情。
直到高中,真正接触到一位有思想的语文老师,才真正意识到书的力量,那时候通常是通过他的引导来了解到书里每个字,每个故事的趣味,那些枯燥无味的汉字在他的口中都成了生动有趣的奇思妙想。
他鼓励我们多看课外书,吃天天盯着课本里的那点考试内容,所以凡是他的晚自习,教室静地只有翻书声,在高压的三年求学生涯,只有那些晚自习是真正开心的,是真正自由的。
我想自己是幸运的,也是这些晚自习让我真实了解到书里的黄金屋,它是独立自由以及美好的一切,看书的人是幸福的,投入在别人的世界里穿梭,时间是静止的。
看见文字的力量
看似几个字都有撩拨人情绪的能力,当自己真正开始这个,才发现字字斟酌不是说说而已。
与之前的看,感觉之中多了一层敬畏,每个字的灵魂,存在的意义,都要由撰稿人来赋予。我开始不轻易写出一句话,每个要与人见面的字,我都小心翼翼地,生怕亵渎,生日内心不安,每次我觉得它可见人时,都满心欢喜,真的像自己的宝贝孩子。
评论慎重^_^是对文字的尊重
但见到的人除了说不错的体面话,更多的是满不在乎的轻视,不就几个字,谁都认识,而且也没有什么大惊喜,他们大都一笑而过,有的人很酸,而且很无趣,从始至终就用杜蕾斯做例子来讽刺你,无可奈何,只好沉默微笑。
我看到好多人都会说不好,但就是说不出哪里好,也有人说好,但也说不出哪里好。一句话的是非题没人不会做,但真正了解之后的有价值的评语寥寥无几。
兴许我的敬畏感源于职业,也兴许速食文化的今天让多数人的感受都是浅浅略过,还来不及了解就已有定论。喜欢变得轻描淡写,讨厌变得主观臆断。
也是带着这样的敬畏感,我越发思考很多东西背后的东西,对自己说出的那句话负责,也对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
商业文案的厚重
当然,文案成为商业工具的那一天,它就需要第一眼打动你,这里就另当别论,这就不存在评价与分析好坏,而是情绪交易和买单。
那么这样的文案,反映的不仅仅是撰稿人背后对消费者的洞察,还有自身策略的深度思考,那这几个字就显得更为厚重。
一万小时理论如果是真的,那我还差得远,所以抱着这样的敬畏感,不断提升自己,而关于那些评论的语言,我也会筛选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希望有一天能写出让人买单还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未来可期。
敬畏感带来更多的思考
也正在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不轻易评论好坏,也逐渐接纳喜欢与不喜欢的个人差异。
对文字,对生命对周遭一切都应该如此吧,尽可能拿出最大的诚挚,拼尽全力,不枉短暂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