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
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
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
知人是与人打交道的依据,也是一门极为高深的学问。
孔子认为,不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治理社会和国家,都不能不知人,知人虽然很难,但并不是没有办法。
在这里,孔子便教给我们一套了解他人、认识他人的科学方法。
孔子的这套方法,可以概括为“视”“观”“察”识人三部曲,具体说来,就是要想了解一个人,
必须先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观察他做事的内在心理,最后确认他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
经此三步,就能对一个人做出较为彻底的认识和全面了解,使他在你面前无处遁形。
每个人的行为都不相同,有人为恶,也有人为善。若是真正了解一个人,就应先看他的行为表现。
行善的就是君子,作恶的就是小人,按照这个标准,可以初步判定这个人的品行。
这种方式只是从眼前之事分析,并不足以了解对方,只是从表面上知人识人,还应更进一步才行,这才是“视其所以”的本质。
所谓“观其所由”,是指观察一个人行事的动机和方法。观察为恶的人,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
心存恶念就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多采用一些坑蒙拐骗的伎俩。至于行善的人也要分开来看,应当观察他是不是真心为善,
是否诚实,以及他的目的何在。若是真心为善,就不会伪装,只是为了行善而没有别的目的。
但若是假意行善,则是沽名钓誉之徒。这种方法是从较为长远的角度了解对方,要比前一步深入许多。
第三步是“察其所安”,要求我们要深入了解对方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若是以行善助人作为自己的价值观
,这样的人就会真心喜欢行善,就不会有着过分的矫情,就是真君子。
但若出于某种目的或形势不得不这样做,即便是行善,也非志趣所在,也不会乐于长期做下去,这种人便不是真正的君子。
倘若能够看透别人内心的善恶以及志趣所在,也就达到了知人识人的最高境界。
孔子识人法,是对一个人从外看到内做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考察。即便他人的城府极深,
极力想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掩藏起来,只要我们耐心观察,照样能让他们无所遁迹,乖乖地现出“原形”。
一般情况下,很多人都能做到前两点,可是这并不能真正地了解他人,只有把握其价值观,才能彻底地了解他。
言语是最表面的东西,最不靠谱,就连日常的行为也只是初步判断的标准而已。
了解到他人做事时的动机,已经能够较为准确地认识他人。如果能认准其价值观和志趣,当算是真正知人了。
所以、所由、所安。分别对应目的、手段、心安于何处。搞清楚一个人的目的、手段、心安于何处。这个人就被你看透彻了。
视其所以的意思,就是看一个人的目的、这个人到底想要干什么?想做一件什么事,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为一个罪犯也无所谓吗?
简单的理解察其所安。我们看到别人用邪恶的手段,赚到钱了。我们能心安吗?觉得自己走正道划得来吗?
一个好人应该是怎么样的?首先,目标是好的,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其次是手段正规,绝对不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伤天害理。
再次是,即便是我走正道,用正规的手段,比那些用邪恶手段的人获利少,我也心安理得,安贫乐道。
当然,一个坏人,跟这三点是有出入的。通过这三点,去观察一个人,任何人,都会原形毕露。
任何人都没办法隐藏自己。这个度,是隐藏的意思。
所以,如果开公司,招聘员工,找合伙人的时候,你们就可以通过这三点来跟对方谈话。这其实是最高明的招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