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有两个词很火,叫“社交恐惧症”和“社交牛杂症”,分别代表了一群对社交这件事永远只能被动接受的群体和一群主动开拓社交圈子的群体。
社交,顾名思义是社会交往的意思,而人类作为一种群居性、社会性的生物,本来就无法避免社交行为。我们从小到大接触的环境,收到的教育,交往的朋友,都在不断地给我们带来社交的经验,那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的长大,会有一部分人越来越害怕与人打交道这件事情呢?
这个时候有人会提出质疑了“我明明就天天跟人在微信上聊天,还经常在朋友圈给人点赞。而且我也不仅限于跟熟人,抖音快手这些平台,我也有给陌生的主播点关注,点喜欢,给他们留言评论,私信联系。怎么能说我社恐呢?”
诚然,现在越来越多的现代人都非常擅长用各种社交软件,就我身边而言,简直是能人辈出,有网络游戏高手,短视频制作者,朋友圈摄影大神,每天各种邀请、点赞、转发超多。但是有部分朋友每次邀约在线下聚聚的时候,往往还是选择宅在家里,嫌出门太累了,懒得穿衣打扮,懒得舟车劳顿。
在一档叫《很高兴认识你》的综艺节目里,脱口秀演员李雪琴道出了她的心声:“其实并不是不会社交,而是觉得很难相信刚认识的朋友了,现在认识新朋友的方式基本都是靠老朋友介绍,才能稍微结识一些朋友。更多的是享受三五老友一起相聚的氛围,觉得这才是舒适和放松。”
其实这也是现代人相处模式当中的痛点,毕竟现代人身上除了“人”这个属性以外,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属性,叫“职业”。这个属性无时无刻地为我们贴上了一个标签,当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对方很自然的考虑,你的职业是不是需要我做出一些什么付出,会带来很多下意识的防备心理。这就是为什么出来社会之后,我们发现越来越难交往到知心的朋友的原因之一。
其实我觉得打破这种僵局,或者说让社交关系能更加融洽有几个要素。
其一是共同的话题,毕竟得有个理由两个人或者一群人才有可能开始交流交往。
其二是交流的温度,用学术一点的词来说的话叫“情绪价值”,当彼此之间都能对某些事情或者某些事物产生共鸣的时候,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而线下的社交当中,才能更加容易做到这一点。
其三是深交的利益,可以是眼前的物质利益,也可以是未来的潜在利益。这个可能说出来会显得非常现实,但是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你身边的“社交牛杂症”的朋友们,之所以能获得大家的青睐,搏得大家的认可,是不是经常是因为他们展示了自己的特长与闪光点?所以你本身的长处,就是人与人交往之中,最基础的深交利益。记住,你对人有价值的时候,人性就是善良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以上三点是我认为对于更好的社交的关键要素,但是社交的目的本质就是在于扩大圈子,而不是在于结识知己,知己一定是通过筛选出来的,从你的社交圈中,选择与你三观一致,层次相同,见识相仿的人。
人生很长,不要在乎失去谁,而应该在乎剩下谁。当你越成功的时候,有句老话叫“高处不胜寒”,学会独处,珍惜还拥有的。
知我者几?三五也喜,二一亦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琴与箫和,笑傲江湖;但求无悔,幸甚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