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籍
1、《学会提问》
批判性思维的入门级书籍,发现西方特别多而且也特别擅长将某种思维转化为方法论,将其工具化。现代社会信息量特别大,每天都收到各方信息的冲击,然而怎么去辨别真伪,行成自己的独特认知,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而这本书就很详尽的介绍了怎么去思考、怎么去辨别,一套完整的操作方法,值得反复阅读并在日常工作生日中去实践并跟健身一样行成条件反射。
2、《鼠疫》
因为2019年底开始的疫情,产生了阅读这本书的兴趣,但是一直没有主动去寻找这本书,终于在2021年把这本书阅读完了。伟大的小说之所以与现在的很多的网络小说有区别,我浅薄的认知是它清晰地表现了人性之复杂,而不是片面的、非黑即白的。看整本书,也暂未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做深入的了解,很多人认为隐射了当时的纳粹当局,但仅以我的阅读感受,不做延展。
印象最深的是疫情开始时,想要离开的记者朗贝尔因为无法离开提出质问因为抽象概念而忽视个人,这也是我初学哲学时的一个困惑:功利主义,我们是否可以因为集体利益而直接忽略甚至抹杀少数人的利益;
其次,自杀者卡塔尔因犯罪恐惧失去自杀未果,成为了这次疫情中恐惧的一个反向状态,他因为所有人跟他一般处于地狱而感到幸福,甚至从中获取了获得更好生活的报酬。人性中大家很少能坦然接受别人尤其是亲密关系的人生活的更好,反而对方不幸时,我们会更善良,更包容;
里厄医生和塔鲁,一个是现实主义者,直面这个鼠疫的困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接受这个挑战,同时,他又克制地保持着对生命的包容与热爱,允许记者现实走其他途径离开城市,选择个人幸福并不是一个可耻的幸福,一个是理想主义者自己对于生病的高于常人的尊重及重视,面对自己父亲等整个社会,也是用抽象概念去剥脱他人的生命,他在这次疫情中冲在最前方,想尽力去协调现实与理想当中的冲突,也许死亡于他而言不一定是一个坏的结局;
格朗,城市中一个小小的政府官员,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着自己爱好和理想,也需要承担生活的各种苟且。我们也许无法去直接解决问题,但是也心怀善良之心,在这场灾难中努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门卫,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有一句很经典的句子: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为了利益,他可以无视这个疫情的可怕与灾难。
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立场与思想,没有对错,疫情结束后,这些苦难会过去,也许某天疫情重来,这些人又会在历史进程中再次出现,一般无二。
二、电影
1、《消失的爱人》
很棒的电影,不过很有可能女性喜欢的可能性高于男性,这个是对传统男性的一个颠覆性的演绎。近些年,大家都会反复去强调原生家庭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这部剧中,女主的成长一直都与无条件的爱无缘,从小她的父母就将社会认为什么样才是正确而成功的生活方式套入到她的身上,对于爱她是无能的。
她用父母包括社会塑造的思维选择了自己的另外一半,当她逐步发现这个人没有她想象中完美的时候,生活就开始失控,人是非常厌恶不确定性的东西的,高智商的她用自己的智慧去摆脱她认为不对的生活。但是最可悲的是当她失踪时,父母虚假而模式化的伤心,其他普罗大众被她愚弄着,最懂她的反而是自己准备抛弃的丈夫,这个时候除了抓住并无其他办法,诡异的对这个结果表示庆幸又觉得悲哀。
除了对女主玩转所有人的经为,父母、前男友、老公、邻居、社会大众都在她设定的程序里运行,但是电影中又特别棒的加入失踪行程中,那对流浪的临时情侣抢劫了她,直接切断了她的所有预设以及上帝人设。果然,生命中,没有完美无缺的布局,生活总会喜欢给你开个玩笑。
2、《看不见的客人》
的客人》
3、《千与千寻》
4、《楚门的世界》
三、纪录片
1、《中国通史》
11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