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过度神话的《红楼梦》

   《红楼梦》被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两者虽不是完全等同的著作,但在对爱情观的纯粹追求上,莎士比亚和曹雪芹是一致的,也符合人类自从进化为有情感生物以来的,来自基因的本真诉求。但不知何时,读者们被另一批读者们引导,开始过度的解读红楼梦,比如自从红学发家以来,各类关于红楼梦的解说、理论及学说大肆横行,至于现在有从更微观的心理学、交际学甚至厚黑学等角度谈评红楼梦的段子、视频号及著书立说者不在少数。这另一批读者,可谓不是真正的读者,他们把普通读者朴素的读书渴望,引导到乱处,即使一名只有小学文化的读者对红楼梦的理解,也会被这些另一批读者的导读打破到支离破碎。这另一批读者们,不管以什么让的身份评价红楼梦,都为红学的壮大提供可充实的背景力量。

    确实,红楼梦可以被称作明末清初的一部社会百科全书,虽然写的是深府大宅内的人情、风土,但处处能看到社会全科的百态千姿。别告诉我你没注意小说中对于建筑、服饰甚至装造的描写,也别说你没看到过有关各种器具玩物和精工器械的提及,还有寻医问药,女权解放等等,这完全是一部百科类全书应该具备的要素,红楼梦几乎都有,并且这些描述除了呈现本身,还带有批判和价值的呈现,是作者的,也是人物的。

     然而,我要说的是,尽管有这些主线情节之外的要素,红楼梦其实就是红楼梦本身而已,它讲的就是十几岁出头的小男孩和小女儿家的情长爱短。我想即使到了当今年代,每个谈过青春爱恋的男女,都能对书里面的心路历程和身处情境,感同身受。作者只不过是要写一部爱情戏剧,但必须放在家宅背景和时代洪流中去交代和叙事,就好比,我们初中时喜欢别人但也要面临考试、学习和家人的背景,一样的,我们在自己那本藏在床底的日记本上记录的心路历程,也包含了大量对天空的赞美,对阴雨的踌躇,对异性气味的感受,以及学校的纪律和数理化公式的带过。红楼梦里的爱情和其他任何关系一样,总会走向一个结果,就如你十五岁时的爱情一样就是有一个结果。它在大宅的兴盛与衰败中萌芽、发展、发生、结果,如此而已,它不附着在大宅,也不融入天色,更不由服装建筑所决定,但它们增添了爱情的颜色,使得爱情具象化,让爱的回忆变得具体而生动。

    我们十五、六岁的恋爱也不能说是脑袋空空,更不能说毫无意义,甚至也不能说无足轻重,甚至的甚至我们不能否定它存在的痕迹。因为它的复杂和纷繁及刺激程度,对于当时少男少女而言,和任何年龄段的爱情和关系是一样程度的压力、紧张、害怕还有喜悦,一样的复杂纷繁,可爱可悲。 红楼梦也一样,是部爱情戏,是一部有它自己背景和逻辑的爱情戏,最终也在它自己的背景和逻辑中,呈现出了合理的结局,仅此而已。它不是神话,也不需过度解读,就带着最本初的心去看它,就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