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季羡林先生写于80多岁时候的一篇文章,字数不多,却中肯实在,先生的责任和担当跃然纸上,令人折服。
文章从对长寿的看法入手,先生认为长寿不一定是福,因为活得太久,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太透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先生出身贫寒,经历二战,在德国滞留10年。归国后,遭 遇动 乱,挨 整挨 斗,几欲走上 绝 路。得过两次癌症,女儿优秀却英年早逝,父子交恶……家中曾经一度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地与豢养的几只猫和乌龟等动物作伴。先生在校园中散步,两只猫忠诚地跟在他的身后,曾是北大校园中的著名一景。
这样的先生在人生的尽头发出这样的感叹,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先生话锋一转,立刻就进入了文章的主题:“那么长寿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也不是的,这对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会有一些好处的。”
可是,先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一个结论: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人从来不考虑这个哲学问题,每天活得浑浑噩噩。得意时,吃吃喝喝,飞扬跋扈,玩点小权术。失意时,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就算是温饱问题能够解决,也是终日忙碌,被困于名利。
我反思了一下,我属于温饱能够解决的那一类人,但似乎不是极度的浑浑噩噩,因为我会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也并非过于耽于名利。突然有些小自得,但继续读下去,不由汗颜不已。
先生自谦地声称他自己也属于芸芸众生之列,也难免浑浑噩噩。稍微有些不同的就是,他自己当然也包括一些别的人,对人生有过想法,动过脑筋,并且认为那是有道理的。
这类人都是乐观主义者,认为无论经过多少艰难曲折,无论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人类大同之域一定会实现。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然得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
这就如一条超长的链子,由数不清的小环组成,每一环都微不足道,但是又缺一不可,没有了它们,链子就组不成。我们每一代人就是这个小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自己的使命和任务,绝非可有可无。而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先生的表述简单形象,容易理解。但是真正能为之奋斗的人估计只有寥寥吧,那就是鲁迅笔下的“中国的脊梁”吧。
先生说:“对于那些肚子里吃满了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到头来终不过是浑浑噩噩的人来说,犹如夏虫不足以语冰,这些道理是没法谈的。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对人类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我却觉得这些道理是好懂的,可是对于我等平凡之人似乎不太实用。就说我自己吧,我总觉得我没有卓越的知识,也没有超人的能力,再怎么努力,对社会的发展也做不出什么贡献。我认为我的人生价值就是尽力做好份内的事、与人为善,然后活好每一个当下,体验生命过程的一路美好,不枉来人世这一遭。哈哈,格局太小。但是这不妨碍我对先生的尊重,反而愈为强烈。
先生最后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总结——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向一生坎坷的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致敬!
2023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