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到端午节了,街上粽叶、糯米卖的欢快。
所在的一个文化群里纪念屈原的诗词一首又一首,读了一遍又一遍,我羡慕的很,心里却一句也冒不出来,本来就文化水平不行,就这群也是混进去的。
我在北方,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是不过端午节的,大概不止因为我家穷,因为我家前邻后院的都不过。我想也许因为那时候父辈人文化人少,还有文化传播没有现在这么畅通,屈原的爱国情怀没有渲染到这北国干燥的小村庄。
后来过端午节逐渐被重视起来,与其说因为纪念屈原过端午节,不如说是端午节有粽子吃更让我感念屈原,(也许这有些不敬,但是确实如此)。吃货的我还就喜欢吃粽子,尤其是端午粽子才是正想。
时代进步,文化潮流也整合共享。现在的端午节成了法定假日。屈原在天之灵也该甚感欣慰了,现在名播华夏,得以受奠国人,比一百个楚王信服都来的威望。
还是因为是个吃货,而且是个有感恩情怀吃货的原因,我读了《离骚》和译文,感受了屈原的伟大,一个具有王室血统家族背景、富有学识、正直有抱负的中华诗词开创者,而且人还长得帅!!
这么傲气的屈原来没来过北方呢?
两千多年前,在华夏西部长江南岸的楚国,有一个青年才俊,人称屈子,出身高贵,他身材消瘦而挺拔,长着一张连女人都嫉妒地俊美的脸,有着盖世才学。他听说北方鲁地一个叫临淄的地方有一个“稷下学宫”是传承孔孟儒学的最高学府,于是他从三峡的深处走出来,风尘仆仆辗转两千多里,用时几个月来到山东。在这所传承了孔孟最高学术的地方,他见到了当时下也最具才学的北方学子、学者。
他见识了北方人的豪放与豁达,稷下学院的达人们也无比的欣赏这南方来的俊朗的、带着一身傲骨又有才学的楚国学者。
但是,他们的语言不通!学术交流是不能靠猜的,于是所有的交流就是在竹简上写来写去,即费时间又费竹简。太麻烦了!于是在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后屈原告辞了!(知识贫瘠也只能肖想这么多了)
五月端午屈子成说。
以前觉得两千多年前的屈原文化一定是晦涩难懂的,可在读屈原的诗歌时才发现他的好多辞话流传至今,“众人皆醉我独醒”上初中时有个爱拽的男生的口头禅。“美人迟暮”现在还经常被人隐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很多人用作励志铭。
一个人成为传说经久不衰,成为圣贤被后世推崇,应该不止他的文采学识过人,功绩卓著,更得具备高尚的品质、不屈的气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屈原即是!
又到端午,买粽叶置糯米,包粽子,敬屈原。
又到端午飘粽香,敬思遥寄汨罗江。
离骚万年最辞话,屈子气节染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