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学习《孔雀东南飞》,很是疑惑为何像刘兰芝这般“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多才多艺儿媳妇会被婆婆不满。犹记得那时老师浅尝辄止的讲解,使我的记忆里只知道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遗憾的爱情悲剧,现在方才明白,“悲剧不是注定的,悲剧都是自己酿成的。”
焦仲卿的母亲逼儿子休妻的理由是什么呢?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焦仲卿的母亲说你媳妇没有礼节,成天想做什么是什么,一点都没有规矩,我已经忍她很久了,怎么能你说不休就不休呢?
焦仲卿母亲虽对刘兰芝意见很大,但小夫妻俩可是伉俪情深,焦仲卿自是不愿休妻,对母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奈何母亲还有杀手锏,“以死相逼”,从古至今,使用这一招逼迫子女的母亲看起来都像王者,但下场往往比青桐还惨。所以,焦仲卿的母亲不仅没了儿媳妇,也没了独子,当真是“赔了媳妇又折兵。”
刘兰芝当真如焦仲卿的母亲说的那般没有规矩么?
我觉得“举动自专由”可能是有的。至于应不应该被当作“没有规矩”,这个规矩的标准是什么,人人心中自有一杆秤。
来看看刘兰芝的出身。刘兰芝在出嫁前纺织、做衣服、弹箜篌、读诗书等都会,这除了说明刘兰芝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刘兰芝的原生家庭很有钱。
在过去的小农社会,女孩子多是在家帮衬父母做农活,婚后除了增加生养孩子一项,与婚前无异。而刘兰芝呢,婚前学的是诗书礼乐,琴棋书画,若不是非富即贵的家庭怎会如此培养女儿?且过去社会的普遍认知是“重男轻女”,看刘兰芝父母对兰芝的培养,说明其父母重男轻女思想淡薄。达官显贵家庭,接触的层次更高,思想也就更开明。
刘兰芝在家是爹妈的掌上明珠无疑了,家庭显贵,父母开明,这样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多是很有自我意识与自主思想的。
可是焦仲卿的母亲,丧夫多年,与儿子相依为命,儿子感念母亲的不易,对母亲唯命是从,这也使焦仲卿母亲生出了“在这个家里我就是老大”的想法。所以,当娶了个儿媳妇,自然也要如儿子一般,把自己高高供着,不然怎么能凸显自己的老大地位?
这刘兰芝可做不到。这就好比让现在爹妈宠大的女孩子结婚后去过封建时代的生活,妻以夫纲,晚辈以长辈纲,你说的对我听,说的不对还不能不听了?民主家庭长大的孩子,突然与一个法西斯生活在一起,必定是“拿起武器开战”,谁也不妥协。
这结果是什么呢?要么一方认怂,要么两败俱伤。双赢,不存在的。
以现在来说,就算婆媳关系不好,有儿子在中间调节,或者父母不与子女同住,矛盾也可以减缓,可过去不是啊。焦仲卿是家里独子,从小便没了父亲,母亲又当妈又当爹地把他拉扯大,还培养成了一个小官,怎么能没有乌鸦反哺之心,娶了媳妇就不要娘了呢?所以对焦仲卿来说与母分居是万万不可能的。
还有一个使矛盾多发的原因是焦仲卿的妈与刘兰芝两个人才是朝夕相处,低头不见抬头见。在古代,做官的男子实行休沐制,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包食宿,单休。所以焦仲卿每个礼拜只能回家一趟,这短短的时间是跟母亲叙旧还是跟媳妇培养感情呢?无论怎样,在这个家里,是焦仲卿的妈与刘兰芝两人共处时间最久。“抢了我儿子不说,你还不听我的”,焦仲卿的妈怎能对刘兰芝不气呢?
要忍吗?当然不!所以刘兰芝冲动之下便假意要回娘家了,没想到这正合焦仲卿的妈心意,不仅让兰芝回,还要让儿子休掉她,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刘兰芝只能“打掉牙齿和血吞。”
常言道:计划赶不上变化,本以为回家后焦仲卿不日便能够来接自己,哪晓得焦仲卿被母亲以死相逼;自己也接二连三被人求亲,拗不过兄长,也被重许了人家。兰芝是清高孤傲的,既然路是自己走的,再多的苦果也得往下咽,既然不能与焦仲卿相守,便相约黄泉。所以二人双双就赴了约。
为何我说悲剧不是注定而是自己酿成的?刘兰芝本是富家女,为何不找个门当户对,公婆眼界高的家庭呢?若不是兰芝与婆婆三观相悖,兰芝与焦仲卿本可幸福长久的生活在一起。
如果如果,可惜没有如果。
我是妍兮,一个有着超多梦想并坚信都能实现的热血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