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什么
对学习两个字进行拆解,”学”是获取新的信息,”习”是重复,也就是说学习是我们获取到新的知识或技能,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应用的状态。很多人的学习一直停留在“学”这一步,没有经过重复的实践,这意味着你只知道这个知识或技能的框架,以及在理想状态下的实际运作情况。什么叫理想状态,可以参考”真空状态下的球形鸡”这个笑话。
在我们实际去应用自己掌握的新知识的时候,会有两种挫折出现:
1. 自己的操作达不到标准,举个简单例子,切土豆丝,你知道应该切成均匀大小,也知道切土豆丝的诀窍在哪里,但是刚开始总是切不好。知识的载体与知识本身是需要磨合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去让自己在实践中去适应这个知识,补充适合自己的操作细节。
2. 实践中的场景总会出现“教科书”中没出现的状况,语言文字是没办法完全描述出真实的。我们学到的会是一个纲领,一个框架,这对应的是标准情况,但现实场景总是不标准的,这个时候需要的是灵活地对这个知识做微调去适应当前的场景,这种灵活同样是在不断试错中修炼出来的,在实践中逐渐就会形成对知识的尺度和边界,在这一步操作应该使多少分力,它又是不是适应这个领域。
自身熟练度上去了是小成,能够适应场景的复杂性才是大成。同样的自身熟练度上去了也是能适应复杂场景的基本要求。
参加知识社群的误区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特别是在知识焦虑症非常严重的今天,各种知识付费产品晃花了每个学习者的眼,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从”知识焦虑“这个心态说开,这种焦虑无非是怕自己被淘汰。人在焦虑的时候,总会抱团取暖,大家都报了这个课,那么我也去报,我在队伍中间,我也是热爱学习,终身成长的好宝宝。
那么事实是如何呢?报了一门课程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九十九步要去走,结果如何,为未可知。以上大学为例子,入学只是一个开始,是不是上到一个好大学,各类资源如何,然后我进到哪个专业,我有没有兴趣学这个专业,付出了多少精力去学,在课程学习之外有没有获取到更大的资源,导师和伙伴的支持等,这决定了我们毕业式能达到的学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同样报课程或者参加社群也是这样一种情况,选择好课程、好社群很重要,然而你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的实践转化也很重要。不是上了个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也不是报了个课程就能学到真东西。
要表现出自己很努力,报多几个课程给自己心理安慰很容易。难的是你以掌握为目标,在课程的学习里直面自己的不足,在这种不舒服里一路前行,看到别人进步快,也不心生懈怠而退却,而是忍受这种差距,按自己的节奏进一步是一步。
当自己随大流去学习的时候,总是会在学习中迷失了学习的目的。学习是为了行为的改变。参加了一个社群,热闹几个月之后,发现自己没有任何改变。那也只是一场虚无的热闹而已。
怎么在一个社群里学习
如果是在一个知识社群里,我们要怎么去学习?
首先牢记一点,学习是为了行为的改变。 那么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改变什么行为
2. 为什么要改变这个行为
3. 怎么去改变行为
4. 怎么在社群结束后让这种行为的改变可持续
改变什么行为
在选择社群之前,这个问题我们就应该想清楚,对于那些指向性非常模糊的社群就可以直接忽略不计了,不需要在一个不确定能否满足自己需求的社群里花费太多时间。有些人会想着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演讲水平,逻辑思维,知识变现等,确认自己的目标,直接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社群。
为什么要改变这个行为
在行动上,动机非常重要,所以这个”为什么要改变”需要我们切切实实去理清楚,有了足够的渴望才能保证自己在行动上不至于后继无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如果不改变,我现在的状态是怎么样,如果改变了,我的生活是怎么一幅图景(升职加薪、内耗减少、更加自信、更加理性决策等,前面列举的这些比较空泛,最好是有具体的生活场景,这样冲击力和吸引力更大),这两个场景之间的差距就是你的“为什么”。
怎么去改变行为
一个有质量的社群一定会提供对应主题的资料和行动步骤,获取这些信息是第一步,根据运营方的引导我们可以一步步往下走。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懈怠了怎么办?参与度不高怎么办? 在前面两步中动机和目标已经理出来了,这个要时刻提醒自己,在方法层面,你可以充分利用社群里的资源。
人际方面:
1) 认个师父,对标榜样:在群里找到某个人和自己的期望状态差不多的,学习他/她的做法,大胆勾搭,多请教问题。
2) 认个师兄,同侪互促:链接和自己志同道合并且学习进度一致的伙伴,互相鼓励,互相督促,同时也形成一种竞争关系。有对手,有伙伴进步会更快。最好对方水平比自己高一点点,让自己处于一个追赶的状态又不至于总是追不上,打击到自己的积极性。
3) 认个徒弟,以教为学:在社群内或社群外,找一个或几个朋友,将你学到的东西分享出去,用自己的语言清晰描述,教别人一个知识本身就是对这个知识的深入解析。
计划方面
进行目标管理,根据社群的设计,细化自己的步骤,加入时间节点,同时每个节点步骤给到自己一个评判标准,例如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自己要完成一次当众演讲。 提前预计计划执行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障碍,如果遇到障碍A,该怎么做,遇到障碍B,改怎么做。形成If…then…的模式,避免遇到干扰是无所适从,次数多了就会削减自己的行动力。
怎么在社群结束后让这种行为的改变可持续
有时候参加一些读书社群,为了群里的任务,可能在社群期间会有很大的阅读量,结束之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行为改变失效。
在这个上面同样是回到厘清目标和动机那两步,记住自己的目标,强化自己的动机。改变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完成社群任务。
这里强调一点,目标要清晰,然后这个目标对应的行为最好和自己的工作生活结合得很紧密,有很多执行的机会,这样才能以比较小的成本去实践和持续它,如果需要与自己工作生活分开,专门划出时间和精力去完成,阻力会比较大,更容易放弃。
在实际操作层面,可以参考上面提到的做if…then…计划的方法,调整自己去应对会让自己无法执行下去的障碍。也给到自己清楚的操作步骤,知道第一步是什么,从简单的第一步开始去完成整个流程。
学习重实践,实践的动力则在于这个实践能不能给自己带来效益,可能是心理层面的,也可能是经济层面的。不要为了追“终身学习”,“终身成长”这样的概念去参加社群,实际一点,找到可以改善自己现状的社群,然后真正去参与,真正去把里面教的内容转化到自己的学习工作里,这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社群学习。
你有可能选错社群,如果是在实践里面发现这个社群不适合自己,那么至少你在实践里可以更加认清自己需要什么,你就优化了自己的选择策略。如果只是发发牢骚说这个社群很烂,然后也没有接触和实践它的核心内容,那你不迷茫谁迷茫。
迷茫,归根到底是想得多,做得少或者跟风做,不动脑。加社群这一块一部分人就掉在了跟风做,不动脑的坑里,实际参与过程中很多人就掉在了想得多,做得少的坑里。
看到坑了,那就赶紧爬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