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助人,成人达己。小伙伴们早上、下午、晚上好啊。这是慕容坚持写作的第79天。
学习心理学,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世界。今天继续阅读《心理分析有什么用?》。
为什么糟糕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我身上?悲观主义者看到美好的东西像雨点般落在别人身上时,他们会忍不住想这个问题。
遇到这种情况,心理学家保罗.瓦兹拉威克会说,这种情形虽然让人感到无望,但却并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世界事实上并没有跟你过不去,只不过看起来或者你感觉好像是和你过不去。
悲观主义是一种从过去经验习得的一种立场或观点,它消耗了世界上很大部分的生命力、色彩和希望。世界本来色彩斑斓,悲观主义者却自己戴上了灰色的眼镜。
悲观主义者常常经历从“最近好倒霉啊”到“我身上的倒霉事总是比其他人多”,最后再到“这可能都是我的错”这么一个心路历程。
一次考试没有考好,就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学生;一次失败的恋情,就觉得此生遇不到心爱的人;一次工作没有做好,就觉得老板会开除自己。
悲观主义者从过去的经验中形成了对自己的僵化认知,然后带着这种灰色的眼镜去看自己和世界。
大多数时候,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事实求是的理性的人。然而,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等神经科学家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决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绪的引导。我们的情绪似乎预示着我们的选择,情绪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预期,而预期又取决于我们自身的经验。失败或挫折带来的经验就循着这条“经验-预期-情绪-决定”的途经把一个人变成了悲观主义者。
悲观主义者如果要破局,怎么办呢?
既然经验是源头,就要去创造更多的积极体验,积累成就事件。悲观主义者坚信失败、挫折、不顺是长久的,如果偶尔成功了那一定是侥幸。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表示,如果悲观主义是后天习得的,那么乐观主义也可以通过后天习得。他提出一个学习系统,该系统以关注人们对不利事件的反应为基础,然后对这样的反应提出质疑。
然而,固执的悲观主义者不会相信塞利格曼的观点,因为他们不愿意那么做。他们可能会更赞成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的观点,比如埃米.范.德赞。对她来说,痛苦是人类的成就,伴随痛苦而来的焦虑和愧疚促使我们深刻地审视自己,然后找到我们想要改变的地方,从而使自己真正变得真实。
悲观和乐观是看待世界的两种态度或看法,悲观主义是悲观指数超标了,要么调整自己,变得乐观一点,要么直面痛苦,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