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路怒症”吗?在开车过程中,司机表现出来的“路躁”情绪,面对驾驶中各种压力,比如交通拥堵、恶劣天气、车辆事故、其他司机的野蛮驾驶行为等,出现暴躁的情绪,并出现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提出挫折—攻击理论对这一行为进行了解释。
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这里的挫折指的是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比如前方的交通拥堵)当我们达到目标的动机非常强烈,当我们预期得到满意的结果,却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挫折便发生了。挫折攻击性理论解释了敌意性攻击。
当面对比我们强大的对手?(是这样吗?)我们攻击的能量并非直接朝挫折源释放。我们学会克制直接的报复,特别当知道别人会对这种行为表示反对或者进行惩罚之时;相反,我们会把我们的敌意转移到一些安全的目标上。一则古老的故事为转移( 防御机制)做了很好的诠释:一个被老板羞辱的男人回家以后大声斥责他的妻子,妻子只好向儿子咆哮,儿子只能踢狗解气,而狗则把来送信的邮递员咬了一口。在实验情境和现实生活中,当新的目标与挫折源有相似之处,并且稍稍刺激了攻击能量的释放时,攻击的转移最容易发生。
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满怀着怒火时,哪怕是平时根本不予理会的轻微冒犯也可能引发一个爆炸性的过度回应。(这样你就可以理解玩牌输了的人,孩子的一句话就可能引起爆发)。
研究发现,有些情况挫折增加了攻击性,另一些则没有。比如,一名群体成员因为助听器发生故障而不是粗心大意阻碍了群体的问题解决时,那么它只会导致愤怒,而不是攻击。伯科威茨认为挫折导致的是愤怒,既攻击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愤怒起源于某个有其他行为选择的人阻挠了我们实现目标。攻击可不可能被释放,和攻击线索有关,和个体有关,和情境有关。
一年级的学生小白一边玩一边完成家庭作业,家长出现愤怒情绪,如果小白这时候把旁边的水杯撒了一桌子水在书上,本子上,小白的妈妈更容易爆发攻击行为。
不只是完全的剥夺(完全的剥夺怎么理解?只是单纯的一件事引起的?水洒在书上)会产生挫折(感)。更多时候,挫折感来源于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隔壁的同年级的小黑刚才敲门找小白一起玩,小黑已经完成了作业。小白妈妈更容易产生挫折(感)。
经济方面挫折感最强的不是非洲棚户区的贫民,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还有其他生活方式。真正挫折感强的是那些向往富有生活的中产阶级。当我们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时,我们的挫折(感)就会变得较为复杂。在工作中,你的多少奖金不重要,重要的是同一水平的同事得了多少奖金。这种感觉称为“相对剥夺”。房子有大有小。如果附近的房子都和这间一样大小的话,那它可以实现一个住所的所有社会功能。但如果这座小房子旁边建起了一个宫殿,它就一下子变成了一间破房子。
就好像本来吃窝窝头感觉很香,看到别人吃大饼,窝窝头突然不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