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学习不等于不要方法,爱好写作不等于不要套路。卡片就是方法,就是套路。
我在体制内干综合文稿岗位十几年了,俗称写材料的。体制内写材料,无所谓版权,可以大胆抄,所以我们常常会收集大量素材,但如何消化并利用素材写出有高度、有亮点的出彩文稿来,是个重要的技术问题。
材料界的大咖雄文老师教导我们,没有写作思路时,就去反复“拉条子”。“拉条子”,实际上是写卡片,我的理解是拿着素材“有观点记观点、没观点抄亮点”,然后通过梳理、深化这些条子(卡片)来找寻好的写作思路。所以,这是卡片法对我第一个有帮助的应用场景。
用得多了,直觉告诉我,用自己的话写句子,是写作很重要的基本功训练。那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直指人的本心。结果就成了在纸上写卡片这样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写卡片能让人的注意力迅速聚焦在一句话上,而电子产品往往让人分心散焦。写卡片是把头脑中的想法写下来,其实一点也不难,只是要适应把什么都“写下来”这种方式而已。这样写卡片,很容易让人行动,很容易让人专注,很容易让人摆脱焦虑。平常只是记录,专门抽时间段来思考整理。一是记录细节、事实,如几月几日看到什么,几点几分发生什么等;二是记录思想火花,有什么想法、启发在头脑闪现或长期盘旋;三是记录情绪,只记录某种情绪的表现,当下并不去分析原因。对同一个意思,你在不同时段反复写,然后拿来比较,揣摩不同表述的差异,自己挑选最精准的或最生动的表述。别小看你每天在卡片上鸡零狗碎地写这几十句话,对你提升书面表达能力和连贯、深刻地思考是很有帮助的,时间稍长,效果就显现出来了。所以这是手写卡片的第一个好处:零压力提升书面表达基本功。
第二个好处是让思想持续深化。这是深度工作的特点,每天都有确定的思维主题,让思维残影清晰保持。创意的重点可以是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思维技巧。只有表达技巧,没有思维技巧,尤如季节性山泉,有时有、有时无,慢时有、快时无,甚至莫名其妙断流,让你从此踏空也茫然。所以不要急于把肤浅的、直觉式的观点敲上屏幕,先让它在卡片纸上发酵几天,也许会酿出美酒来。让卡片牵牵扯扯,任由知识蔓延,恐怕只能像张学友那样哀唱:“忘记你我做不到!”有写友说:“造成这两天懒散的原因是,总是睡前临时来想主题要写什么,以致于临时随便写了点什么。”而卡片写作者却不同,总觉得肚子里有硬货撑着难受,有心思郁结难化,有强烈的写作冲动,而这种硬货早已在手头储备,唾手可得,不是要再去搜索查找那样遥不可及。要想对写作不畏难,就要熟练掌握从下至上的写作方法。
第三个好处是打通写作的“任督”二脉。虚实结合是写作的核心技巧,可以说是写作的“任督”二脉,文章有料有思想就有看头。素材光是有案例、有细节还不行,还要在这些卡片的基础上“繁殖”更多新想法、新观点、新联结。所以卡片可以成为想法与想法之间的跳礅石、联结器,让我的思维保持连续、深刻、抽象。怎样填补跳礅石之间的空间,一种是靠思路自然生长,重点发挥潜意识的作用;一种是靠理性强行扩展,主要是通过卡片的功能性分析,与别的想法搭上线、接通电。总之,把卡片之间的关系想明白、写清楚。
第四个好处是能串平凡为文章。有人认为,光写几十百把张卡片没有用。我的经验是有用,哪怕你写的是最简单的100张卡片,即只有100句话,也能写成文章,这就是卡片创作法的妙处。通过组合这些最接地气的句子(卡片),认真梳理出一条叙事(逻辑)线索,就可以写出一篇思想不深不浅的文章。简单的如《任弼时同志二三事》,事情很小、意义不小。卡片写作也是模板化的小稿写作,或者说用简单卡片组合成小文章也是模板化的小稿写作。这样的训练一多,看一篇文章就很容易看出哪些是卡片(案例或金句),哪些是串卡片的绳子(串联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拆解文章的视角。能把平凡句子串成有价值的文章,这种方法本身就很有价值。
总结一下我摸索的卡片创作法。这是一种围绕写作这个特定用途和写作新手这个特定阶段而设计优化的卡片创作流程,卡片内容比较简单、纯粹,没有严格的学术化的引用,一切为了创作。着眼于写作,直接记录心灵,以提升写句子的准确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依赖于写作,把写作当成学习的重要环节,组织卡片深度思考,并写成文章分享以获得正向反馈。
这种卡片辅助写作法,对高手也许不觉得怎么样,对写作基础不好的新手,却具有特别的意义。学会这种方法后,就掌握了写作技巧的核心,有了丰富的创意来源,并且有了可下功夫的着力点,就像招招打在沙袋上那样有沉实的感觉,而不是打在棉花堆里那样感觉虚无。当然其他的一些写作技巧也是必要的,但此时好像一队骑兵从山坡上冲了下来,顺着势就轻易解决了,不然天天学写作技巧,好像一个人在大山里转悠,容易迷失走丢。
- End-
觉得对自己有帮助,点个赞,或转给你的朋友们,鼓励他们:能识字就能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