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期的第一天上班似乎都非常高能,也许是暑假充电能量满满,也许是新的开始有新的期待,总会想着要立各种flag。
上午的会议中,我全神贯注,积极参与,让工作环境焕然一新。在忙碌的间隙,我还抽空看了会《醒来》这本书。
然而,午餐后的小憩时光却略显遗憾,心中仿佛有千头万绪交织,尤其是即将到来的下午排练,如同未完的乐章在脑海中反复播放,这份对未知的轻微焦虑与自我怀疑,不经意间扰乱了午梦的宁静,让我未能全然放松。时而睡觉,时而看书,实际两件事都没有做好,人也非常疲惫,这是我没有现场感。
但幸运的是,当下午排练的号角正式吹响,我瞬间切换至“现场模式”。无论是篮球操还是羽毛球操的排练,我都全身心投入,指导学生动作力求精准与和谐,这样做的结果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愉悦与成就感。
正如郭文斌老师所言:“只有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回到现场,并且明明白白地感受这个现场,安详才能到来。”我的排练经历,正是这一哲理的生动诠释。
在一天的时光流转中,我经历了从高能到低能再到高能,最终回归内心平静的奇妙旅程。上午与下午,我如同一位全情投入的演员,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任务的现场感之中,无论是思维的碰撞还是身体的跃动,都充满了活力与专注。
午睡我本意是让心灵休憩,却意外地被纷飞的思绪所扰,那些关于未来的忧虑、对自我的质疑,如同不速之客,侵扰了我的梦境。那一刻,我似乎游离于现场感之外,陷入了自我构建的迷雾之中。
但幸运的是,我拥有了一份宝贵的觉察力。当夜幕降临,我坐下来,将这一天的思绪细细梳理,那些午间未能安放的念头,在笔尖的跳跃下逐渐清晰。我意识到,尽管中午的午睡未能完全沉浸于现场感,但正是这份觉察与反思,让我得以在更广阔的层面上,重新连接并体验这一整天的每一个瞬间。
于是,我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现场感,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行动与感知,更在于我们能否在事后,以一颗平和而敏锐的心,去回顾、去感悟那些曾经经历过的每一个瞬间。当我能够如此做时,我发现自己其实一直活在一个充满意义与价值的现场感之中,每一天都如此鲜活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