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时间,毫无意外地又听到了窗外轰鸣,最近天气多变,一天里总有几个时段的阵雨光临。我知道,这是“龙舟水”,意味着端午节快到了。
不知是谁带的便当正在微波炉里加热,飘出了阵阵粽子独有的香味。当粽子味慢慢弥漫到整个空间时,在茶水间用午餐的人,话题也不由转向了端午假期和粽子。
但凡聊到“吃”这件事,人人都立马变身为“美食达人”和“吃货”,有说南方传统粽子好吃,尤其是肇庆裹蒸粽,香糯可口,有说甜口的北方粽更香甜Q弹,有提议要试试加了鲍鱼、鲜虾、瑶柱、香菇的新派海鲜粽,说用料多口感才丰富,当然,也有只喜欢原汁原味的枧水粽。
其实,世间许多争论是徒劳的,因成见已固,即便是简简单单的一味节令美食,争来争去无非是个人对粽子味道、口感、用料和价格的喜好差异。
品尝过南北粽子,才发现差异确实还蛮大的。虽然同是手工制作,形状也大致相同,可选材不同味道就千差万别了。南方多用箬叶(粽叶、竹叶)包裹,生糯米裹肉馅,水煮而成的咸粽子,而白米加甜馅,芦苇叶包裹的多是北方粽子。
于个人而言,还是比较喜欢和接受南方粽子。诚然,这里的“南方”只狭义地指本地,因为几十年之前,粽子这种节令食物,多是家里长辈包的,而非从外面能买来。因此在味蕾记忆里,习惯和喜欢的粽子味道,早已复校并刻录下了。
其实,世间粽子都很费事。往年家里长辈包的粽子多是绿豆咸肉粽,虽只是世间百万普通家庭的普通粽子之一,材料也没有太铺张,但却人力密集。采购回的粽叶提前一天刷洗浸泡后才能待用(干粽叶要蒸煮),糯米也要洗净浸泡几个小时或至隔夜,五花肉切成小块,加盐、五香粉、酱油等调料腌制,配料用到的绿豆也要去皮……
家里自制的粽子还很有性格,每一颗都能呼应着家人的脾胃。米多易胀气遂多下两勺绿豆,喜欢咸肉甘香便将五花肉切得大块些,就连小娃娃想要在粽子里多挑出几样食材的愿望,也能随机地放入咸蛋黄、花生米、香菇或瑶柱去满足。就这样,不同馅料的粽子被巧手的长辈捆绑成长形、方形、三角的形状来区分,经四小时水煮后一饱口福。
时至今日,只要回想起那些场景,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独特的粽子香味。
不记得从何时起,家里不再包粽子了,每逢端午只能从外头买。粽子依旧飘香,可从小吃习惯的粽子,实际上已消失多年,昔年端午节令的仪式场景亦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消失不见了。
其实商家的粽子大多也是手工制成,按产地选的粽子味道也很可以,只不过品尝后总觉得不如家中版本。挑剔完香味,接着挑剔米粒、配料问题,甚而连粽子的份量大小、真空包装也不放过,似乎除去记忆里的那个味道,其他的都不是正宗的粽子。
突然意识到,这是一己之偏执,可偏执又何止在粽子。很可能是想以怀旧来抵制记忆被新生事物冲刷,是想掩盖自己在时光洪流中的曾错失过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