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一篇,电力交易报价上下限设置的核心逻辑是找到市场能有效出清的边界,将市场失效的情况排除在边界之外,所以关键是如何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找到这个边界,以及当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又如何进行及时调整。总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
一、分析历史电价数据,观察价格波动范围,初步确定上下限参数区间。
(1)数据准备:收集近5-10年来每日/每小时的电力交易价格历史数据,并进行清理整理。需要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质量。
(2)价格波动观测:统计描述电价数据的波动范围、变异程度、峰谷值等特征参数。可以采用均值、标准差、极差、四分位数区间等方法描述价格分布情况。
(3)市场有效性判断:计算历史电价与模型计算电价的偏离程度,如果偏离显著,则表明该时段市场运行可能存在无效情况。也可以通过模型拟合判断价格的随机性,检验价格是否被人为操纵。
(4)上下限区间确定:结合上述统计参数,初步界定电价波动的合理上下限区间。例如可以取历史价格的均值加减2倍标准差作为初始上下限。
(5)区间测试:将确定的初步上下限区间应用于历史电价数据,判断区间超限情况的频率。如果超限情况过于频繁,则需要调整参数,扩大间距。
(6)动态修正:重复上述过程,观察不同年份参数的变化,动态调整上下限区间,保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通过观测历史电价的统计特征,可以初步确定电力交易报价的上下限区间,同时也可以判断市场的有效运行情况。但区间参数需要持续优化和修正,以维持其对市场的引导作用。考虑到目前现货市场的历史数据积累不足,可以采用市场仿真、国外经验、成本统计、问卷调查等结合的方式扩充数据,但要注意数据有效性的权重配置。二、构建电力供需曲线模型,模拟不同价格水平下的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确定供需曲线的交点,即市场均衡价格。
(1)收集发电企业随机抽样数据,统计不同类型电厂的边际成本区间。
(2)构建发电企业报价策略模型,根据其成本函数、目标收益等确定报价形式。
(3)整合所有发电企业供给曲线,得到总体市场供给曲线模型。
(4)调查用户用电情况,测算不同价格下的负荷弹性,描绘出需求曲线。
(5)构建可能影响供需的其他因素模型,如天气、经济形势等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6)综合上述模块,建立电力市场仿真模型,输入不同电价水平,模拟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
(7)变化电价参数,观察不同价格下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当供需曲线交汇处,确定对应的均衡价格。
(8)模拟不同情景下可再生能源、燃料价格等参数变化对供需曲线的影响。
(9)收集实际市场运行数据,定期校准供需曲线模型,保证其符合最新市场状况。
通过构建可靠的供需曲线模型,模拟电力市场交易行为,可以确定当前市场条件下的均衡价格,为确定上下限参数提供依据。但需持续优化模型,保证其反映实际市场情况。三、计算各类发电技术的边际成本,评估不同价格水平下的发电企业运行状况。结合电力企业财务数据,确定其承受价格上下限。
(1)多方搜集发电成本数据,包括第三方专业机构、行业协会等,不过于依赖企业自行披露。
(2)评估企业提供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必要时采用审计等验证数据的准确性。
(3)比较同类企业的成本数据,分析差异原因,判断异常数据的合理性。
(4)构建成本预测模型,考虑多种情景,评估企业的成本波动范围。
(5)不仅考察企业财报等定量数据,还需定性评估其管理水平、技术进步等对成本的影响。
(6)追踪并考量政策变化、技术进步等对成本的长期影响趋势。
(7)建立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及时反映新情景下的成本变化。
(8)对关键数据进行保密或适当聚合,防止信息过度暴露被竞争对手利用。
(9)信息不完整时,可以考虑设定较宽的参数区间,保留灵活调整空间。
综合运用多源信息与定量定性分析,有助于评估出发电企业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参数偏差,更准确确定其承受上下限。四、调查用户的电价承受能力和弹性,评估在不同电价水平下用户的响应,绘制需求曲线。
(1)制定详尽的用户用电调研问卷,设置不同的电价水平,询问用户对应的用电量改变量。
(2)问卷设计要覆盖居民、商业和工业用户,并充分考虑各种负荷特性。
(3)采用焦点小组座谈、网络问卷等方式开展大规模调查,确保样本量充分代表性。
(4)设计选择实验等行为经济学方法,更准确测量用户电价弹性。
(5)收集问卷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如回归分析等拟合用户响应函数。
(6)综合不同类型用户的函数,整体描绘电力需求量与价格的关系曲线。
(7)反复迭代优化问卷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提高拟合效果。
(8)定期补充增量用户调查,更新需求曲线,保证其动态反映最新状况。
(9)结合实际用电数据反复验证需求曲线的符合度,进行模型修正。
通过科学设计的用户调研、严格的数据分析方法,可以拟合出较为准确的电力需求曲线,为电价上下限的合理设置提供重要依据。但需持续迭代优化调研和模型。五、优化计算上下限的组合,在兼顾电企利益、用户承受能力的条件下,使社会总福利最大化。
(1)构建电力企业成本收益函数,计算不同电价下的利润空间。
(2)参考电力企业财务数据,确定其合理利润下限,作为电价下限的重要依据。
(3)同时,评估在不同电价水平下,用户的电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
(4)设定用户电费承受能力的上限指标,作为电价上限的参数参考。
(5)建立社会总福利计算模型,综合电力企业利润、用户支出、供需均衡程度等因素。
(6)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求解电价上下限的组合,使社会总福利达到最大。
(7)迭代优化计算过程,调整目标函数权重,确保兼顾各方利益。
(8)构建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变化更新企业成本和用户承受能力数据。
(9)优化系统加入人工判断模块,平衡算法结果与实际情况的拟合程度。
以提高社会总体利益为目标,综合考量电力企业和用户的合理需求,可以实现电价上下限的参数科学优化设置,使电力市场调控更加精准有效。六、构建动态电力市场模型,设置不同情景下的市场输入变化,模拟电价波动趋势,动态修正上下限水平。
(1)收集充足的电力供需数据,建立数据库,作为模型基础参数。
(2)根据不同类型电厂、用户的特点,设定其交易行为策略模型。
(3)考虑前日、实时、辅助服务等交易市场的联动关系,建立多市场耦合模型。
(4)构建影响电价的可能情景,如燃料价格、经济形势、气候变化等变动情景。
(5)运用多代理人模型、运筹学等方法,设置市场主体之间的游戏关系。
(6)进行大量模拟测试,修正模型偏差,提高预测电价的准确率。
(7)建立人工干预模块,确保模型符合实际市场变化趋势。
(8)收集市场新数据,持续校准模型和参数,保证其动态反映当前市场。
(9)应用模型模拟电价在不同情景下的波动趋势,作为修正现行上下限的依据。
构建高质量的动态电力市场模型非常复杂和关键,需要持续优化与维护,才能真正产生指导现实的参考价值,为电价上下限的科学设定提供支持。
七、建立电力交易监测预警系统,在临近上下限时,发送调控信号,触发对应应急措施。
(1)开发智能算法,实时监测电价波动趋势,并判断价格是否接近上下限。
(2)一旦监测到电价进入临界区,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并立即通知市场监管方。
(3)监管方判断预警信息的严重程度,确认是否需要启动应急措施。
(4)对于较轻预警,通过发布监管信号的方式,提醒市场主体注意变化。
(5)对于较重预警,监管方将启动应急机制,采取更严格的市场干预措施。
(6)制定明确的预警条件和应对措施清单,提高响应效率。
(7)加强与电力企业、用户的连接渠道,让他们及时了解监测情况。
(8)监测系统需要接入多源交易数据,保证捕捉早期异常波动迹象。
(9)优化预警模型参数,提高灵敏度和准确率,减少漏报与误报。
通过建立智能化、协同化的电力交易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帮助市场监管方识别早期风险,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保证市场稳定运行。结语
通过定量分析确定电力报价上下限,并设立动态调整机制,可以有效地划定市场有效区间,将无效情况隔离至区间之外,从而保证电力市场平稳运行。这需要持续优化和完善相关决策支持系统。 电力交易报价的上下限也不一定就是简单的两条平行线,也可能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曲线或分段函数形式。具体来说,上限可以设置为一个随着时间或负荷量变化的上升曲线,以反映峰谷时段电力供给成本的差异。下限也可以设计为一个由多个分段线段构成的阶梯函数,分段反映不同类型基载电厂的门槛成本。在确定曲线或分段函数的具体形状时,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考虑时段、负荷、发电技术等因素对电力产业成本的影响,使上下限动态地反映边际供给成本的变化趋势。同时,也要评估不同形式的上下限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影响,选择能够达到调控目的且对各方冲击最小的形式。 此外,电力市场及成本结构的变化还会导致上下限形式的调整。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上下限可能从复杂的曲线逐步向简单的线性形式演化。所以,需要建立弹性调整机制,让上下限的形式与市场发展状况保持同步。只有做到这一点,上下限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调控功能,推动电力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免责声明
本号为个人学习研究能源市场的知识和心得积累平台,不代表任何组织和机构的观点,更非官方解读。 欢迎各位同道不吝赐教,在文末私信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