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我的同学让我知道了丰子恺。
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我的确没有再见过比丰子恺和齐白石更具生活气息的艺术家了。
从同学借我看的《还我缘缘堂》里,我看到了一个多子的父亲,勤奋的学者,富有责任心的男人,茹素的平民,幽默慈祥的长者。
丰姓很少见。所以丰先生总是很轻易就让人记住了名字。先生是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嘉兴人,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学生。
民国的艺术家大多都自带忧国忧民的气质。先生可算是其中的异类。
忧国忧民的艺术家太多了,不短他一个。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位堪比当今暖男的暖爸艺术家。
丰先生是作家和画家。父亲是前清秀才。本人受过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熏陶。结婚后曾自费留学日本。还自学了日语。至于为什么去日本留学呢?据他的交代好像是日本最便宜。做过很长时间的教员。
先生受老师弘一法师的影响,把“做个像个人的人”当做一生的信条。至于怎样才能算是个像个人的人呢?每个人都有不同理解。而他是否做到了呢?时间已经做出了评判。
漫画的生命远比我想像的要长。漫画即是容易上手的,也是难于传神的。因为线条色彩和构图都很简单,它对作画人的心性要求更加严格。
从《幼幼画集》和《新儿童画册》里我看到了很多充满童趣的画。用蒲扇当自行车的孩子,亲吻的茶壶,对着水果流口水的姐弟俩……还有以孩子的视角画的画。
在《新儿童画册》的前言里先生写了“四不会”。一不会教授基本绘画,二不会画标本,三不会给图画按植物,用具,人物分好类,四不会画武器。因为侵略国家即将覆灭,不需要孩子们再认识武器。(这时是民国36年)
从这“四不会”里我看到了一位艺术家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和慈祥的父亲对孩子无声的关爱。孩子纯真朴实,仿佛水晶一般纯洁脆弱。成人的世界有太多的阴暗和争夺。虽然孩子终有一天要面对那些,但,此刻,他愿意为孩子们建一座水晶城堡。这样,就算日后孩子们见识到了世界真正的模样。望着这座城堡,心中也会多一份力量和欣慰。
老实说,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其实是写给大人看的。比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但是,我们可以欣慰的是,真的曾经有一个艺术家诚心诚意为孩子画下一些特意为他们画的画。
很多大人把孩子当成人生重来一次的工具。小时候没机会学钢琴的给孩子报了钢琴班,小时候没机会月画画的给孩子报了绘画班,小时候没机会去哪里玩的就带着孩子去……几乎没有人问过孩子的意见,没有人去注意孩子是不是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喜欢那些。苦了自己也苦了孩子。
不过,孩子至少也是可以让父母重来一次童年的。父母的童年不管是什么样的都已经过去,可孩子的童年却可以和父母一同走过。父母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玩水枪,搭积木,捉迷藏。重新感受无忧无虑的童年。
《秘密花园》里的母亲说:孩子会教给人很多。美国著名行为心理学家说——给我一个婴儿。不论种族,不论家族,我可以把他培养成任何一种职业的人。不论这世界如何黑暗,孩子是最亮的光。只要你愿意观察,就会发现孩子无忌的童言里只有真诚。
我想如果不是战争,先生是不会舍得离开自己出生,娶妻生子的家乡石门乡的。而缘缘堂最终毁于战火,一大家子的家终于还是没有保住。
如果有人因自己的家被炸毁而控诉日本。可能会被人误解。但,先生的控诉虽不猛烈,却直刺人心。一个本本分分,勤奋努力的父亲好不容易盖好并题字的房子,让自己的几个子女都快乐地生活的家园无辜地毁于战火。任谁都应该发怒,应该痛心。温文儒雅的先生也是在那时才看到日本人的炸弹无辜重伤的乡民。他怒了,也很痛心。
逃亡的日子里应该有很多难熬的日子吧。不过他坚信正义必胜,中华必胜。这一点,在他的漫画里也有体现。
常听人说中国的父母不善于表达感情。如果能多几个像先生这样的父亲就不会有人这么说了吧。孩子来到人世间是为了和父母结一场善缘的。从孩子出生的那天开始,他就是和父母平等的独立生命体了。因为父母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接引者,所以更负有一份保护和引导的责任。为这,孩子理应亲近父母些。可若因此就认为自己有权主导甚至摆布孩子的人生,可就错的离谱。善缘也会变成恶缘。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曾有多少人把这句话当成鲁迅先生对恶势力坚决不低头的宣言?这其实是鲁迅先生对自己年纪很大才得到的儿子海婴的疼惜之语。
有道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如果有孩子,就尽力爱护和引导吧。至于社会的阴暗面,与其早了解不如在还不需要接触的时候就培育出不用惧怕那些肮脏的力量。
再次感谢我的同学让我知道了民国暖爸艺术家丰子恺。知道他为什么是个接地气的艺术家吗?首先,他是个好爸爸,其次,才是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