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谁的一首歌里写到:偶尔还是会想起你,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是的,经过这么多春夏秋冬,依旧还是会惦念一个人,在不经意间,在街上看到相似的背影,看到相似的字眼,看到相似的路。
周末,闲来无事,也不想看书,就将我的少女时代看了一遍。当初听到这个电影名字,觉着好蠢逼的电影,没有多少期待,上次跟朋友打电话,了解到这部电影,说是有些催泪,大概是属于那种有故事的人的催泪弹,故事空白的人来说,仅仅是一种向往或后悔,后悔在青春中最好的年代里没有抛头颅洒热血。只是那么样地,一去不复返地,让时光擦肩而过。不留痕迹,其实是留了,脸上的痘痘走后,是印记,肚子上的肉 丰腴了一圈,是记号。
其实自己最不愿提起的梗,便是什么青春系列的,如什么左耳、栀子花开、小时代,云云。觉着总是别人的青春,好些个故事里边,都能发现某一个人其实是自己的缩影。然而,我在少女时代里并没有发现自己,两个多小时的长度里,竟没有跳出戏,尽管手机提醒了几次,仍旧放在一边,大概这便是一个人生活的好处,不会害怕错过什么重要信息或是因为拖延引发的一系列状况。
算起来,记忆总是片段性的,大概在什么场景,会记起来在同类场合中发生的关乎自己的故事,别人的故事你也不会经历,只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发生某一小段自己以为是别人的故事的故事。所以,别人的故事在自己的记忆里几乎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是只言片语,忽略不计。而自己的记忆中的自己,也是模糊的,即使再用力看,也不会完全呈现,就像梦境一样,可能有些线索,但故事并不完整。
其实自己最看不清自己,仿佛是上了发条式的,按照预订的模式去进行,去呈现自己,只是在镜子里和照片里能看到自己,但其实是陌生的。所以,记忆里的自己,不一定是真的自己,就像照相一样,尽管看不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表情,但是会尽力将自己的最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将不好的一面统统删掉。
而自己想记住的别人,更是会将她的各种美,各种值得回忆的片段加粗加黑,经过类似的场景,在经过大脑的信息处理,一一将标粗加黑的地方呈现出来。便形成了记忆中的她,或是想想意义上的,自己将一些片段重新处理,剪辑,润色,形成另一种存在。
所以想起来的人是她又不是她,可能是将别人的故事,硬生生地将记忆中的人编排进去,形成另一种光景。
这么说来,想起的你,是你,又不是你。或者那个你已经不是这个你。这个你,只是形而上学的你,是飘忽的,是假设印象,而形而下的你,也许在某个地方,看着某一本书,读着某一篇故事,看着某一段文字,然后轻声的问自己,这个故事为什么会和记忆中的故事相像。形而上的你,则是固定的形象,像一幅挂在墙上的画,是你,又不是你。
尽管是那么一幅画,并不会怎么改变的一幅画,依旧会在某一个特定的场景中,把你放在哪里,用来惦念,用于释怀。
或者,这便是真实的自己,不真实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