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是学生时代同学的聚集地,代表着一去不返的少年荣光。
微信是打工人的集散地,充斥着同事、社会各类中介、不怎么联系的亲戚,是一种欲言又止、慎之又慎的名利场。
往事不可追,是回忆,就用不着频繁回顾,不然历史就融入了现实,过往可能就成了当下的绊脚石。该卸载卸载,想看的时候下载后浏览下。在这里,给自己订一条规矩:以后只有周末、节假日休息时间才可以看qq。
现在的朋友圈,太复杂了。
微信好友的上限已经从5000增至1万,它的功能也已不是曾经的“熟人社交”。从私域空间到半私域空间,我们加的朋友越来越多——熟悉的不熟悉的,想加的不想加的,因为各种原因都留下了。
而这种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限模糊,可能导致语境崩塌。意思是,社交媒体里不同身份的人,聚集在同一个平台和同一个语境下时,你可能会被误解,从而给他们留下不好的印象。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一旦分享了信息,就基本失去了对该信息的控制,数字时代下大量的信息已经与它们当时的语境相脱离。
当“表面”的好友越来越多,我们一边疲于应对庞大的人际网络,另一边超额的好友数产生的社交超载,也在无形中消耗我们想主动社交的热情,减弱在朋友圈展示自我的欲望。
工作和社交压力让人丧失了分享欲,下班后也只想一个人待着,做朋友圈里的点赞党。
其实,微信对好友目录的定义只是通讯录,就像手机通讯录一般,他们并不都是好友,关注几个想关心的动态就行了,其他的就屏蔽了吧,以免物欲纷扰,耽搁时间、分散精力。
另外不爱发朋友圈时,多跟朋友们互动、私聊都是好的,作为弥补。
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越长大越孤单,越进化越不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