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双抢

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以前,父亲在离家远的地方工作,母亲老是抱怨:看看你们的父亲,因为工作调来调去。公办教师的境遇还不如民办教师。

到懂事点,我才知道,民办教师是乡村出钱,不存在调动。

改革之风把父亲吹回了家。我们都很开心。

一大家子人,要吃饭穿衣,就得劳动。

父亲的劳动时间有限。只在周末假日或上班前、下班后的空闲时间才能劳作。

有文化素养的母亲对唱歌跳舞很是精通,对粗重的农活一窍不通。嫁给父亲后,在大集体里记过工分,当过会计,却从未真正干过农活。

刚开始,母亲学会的只是种种菜而已。如今被生活所逼,母亲不得不学习种田。柔弱的双肩挑起了重担,跟着父亲一起种田。

父亲也不会干农活,但父亲勤学好问。看着妻子跟着自己受苦,父亲对母亲俯首帖耳,唯命是从。这足以表现出父亲的心里满是愧疚。

为了生计,年轻的夫妇一切从头学起。虽然劳累辛苦,但是一家人其乐融融。

生产是有季节性的,拖延时间就会耽搁产量。

春耕时期,为了抢时间,放学一回家,父亲事先会叫我们把水牛牵到路边。然后,父亲急急忙忙地换上破旧的衣服,提起放在屋旁边早已准备好的犁或耙。来到路边,父亲把犁或耙系在水牛的颈上,再把水牛赶到浅浅的水田里去。

层层叠叠的山间,父亲在水牛的后面扶着犁,在富有磁力的泥泞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来来回回地犁田。

犁完田,必须耙田。耙齿会把那翻起来一大块一大块的泥土块,碾碎成又松又软的泥土,才可以插进秧苗。

父亲骑在有铁齿的耙上,牛鞭高高扬起,声声吆喝着水牛。牛的四蹄踉跄向前,有铁齿的耙在他的脚下和着浑浊的泥水隆隆翻滚。浊水将天边的晚霞碎成万点红花,在他身前身后层层绽放,鲜艳如火。父亲破旧的衣服上溅满了星星点点的泥泞。

为了早点将秧田耙好,他长长的鞭子,总在牛的头上晃荡。与其说是鞭抽那听话的水牛,还不如说是驱赶层层围裹的臭苍蝇。水牛也好象体谅父亲的难处,总是奋不顾身,踉跄向前……

我不知见过多少次这样的黄昏。无论是上学归来,还是工作后匆匆回家。高大的父亲,曾经与牛融为一体,辉煌一片。这样的黄昏在我的记忆长河中早已定格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布谷、布谷”,布谷鸟动听的声音从那静寂悠远的山谷中传来,好像是在提醒勤劳的农民们:“到了播种期了。”

勤劳的农民们开始播撒下饱满的谷种。浸入泥土的谷种就会慢慢长成绿油油的秧苗。

假日里,我们跟随勤劳的父母亲在田里地里一起劳动。青山绿水间有父母忙碌的身影,也有我们的陪伴。

春雨绵绵的季节,父母会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冰凉的水田里插着嫩绿的秧苗。

忙完插秧,勤劳的父母还得护理幼嫩的秧苗,不时地给秧苗除草弑虫,施加肥料。

经过父母精心地照顾和培育,嫩嫩的秧苗茁壮成长,慢慢地成熟起来。

柔弱稚气的我们在冰冷得透心凉的水田里插过秧,也在空旷干涸的山地里锄过草。

这时,我们倒喜欢上山砍柴或放牛。只有这轻松的活儿,才找到脱离苦海的借口。

酷暑到了,天气燥热,蝉在树上拼命地叫着:“ 知了,知了。” 众蝉齐鸣,声音嘈杂,吵得附近的人们心烦意乱。

老牛在大树荫下喘着粗气,不时地用长长的尾巴甩打叮在背上讨厌的苍蝇。

小牛犊子不用系绳索的。它会紧紧地依偎在老牛身边。清纯的眼睛在瞅着周围的环境,不时地发出“ 哞——哞—— ”的叫声,好像在呼唤主人还老牛自由似的,也好像在呼唤白天嬉戏玩耍的小伙伴似的。

有些老牛被人牵到深深的水塘里凉快。脱了绳索的水牛会在深深的水塘中央游泳。脱索的水牛洗了一个凉爽的澡后,它们就会游向岸边寻找吃的。

水牛的主人一声吆喝,它就会乖乖地来到主人身边,接受主人的管束。有的主人会让水牛在岸边找点吃的,再把水牛鼻子上的绳索系在水塘边的木桩上。有的主人把水牛直接系在水塘边的灌木上,丢下两捆干稻草,给水牛当干粮备用。

系在水塘边的牛趴在水中,牛头露出水面,弯弯的牛角下面瞪着一双灯笼似的大眼睛,静静地瞅着过往的人们。水中的牛趴累了就不时地动动身子。清澈的水面被牛的身子一搅和变得混浊起来,泛起了阵阵涟渏。

此时,放牛的孩子们不是躲在家里玩,就是爬树捉知了。或是到桃李果树下找吃的。

在那泛着绿叶的桃树中,有着又大又红的桃子,挺诱人的。贪吃的孩子们三个一群四个一伙来到密集低矮的桃树林里,欢声笑语地追逐嬉戏。

有个别性急馋嘴的小孩子早已仰起天真烂漫的笑脸,纵身一跃,敏捷地攀爬上树,伸手去摘那红红的果子。然后,把手中的桃子在身上擦一下,狠狠地咬上一口,惬意地享受着。树下的小朋友们发现有人捷足先登。他们停止了嬉闹,争先恐后地往各自看准的目标攀爬。

忙碌的农民们却没有闲情摘果子吃。他们正在田间热火朝天地劳作,忙着“双抢”。

所谓“双抢”是指抢收早稻,抢种晚稻。即在短时间内把成熟了的稻子收割完。夏季收割的稻谷属于“早稻”。夏季插田属于播种晚稻。有时,还有中稻出现。

收割完早稻,兴高采烈的农民们再把狼藉不堪的稻田放上水浸泡两天,然后重新犁田耙田,整理一番。

那耙好的松软的泥土在清澈的水里一览无余。只要勤劳的农民靠近水田,都可以映照出那灿烂的笑脸。

勤劳的农民们顾不上劳累,就在焕然一新的水田里插上准备好的晚稻秧苗,期盼着秋天会再来一次大丰收。

顶着炎炎烈日,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也随大人们忙碌着。大点的帮父母干干农活,小点的放放牛,砍砍柴。

白天,我带着活泼可爱的弟妹们负责割谷的任务。稻田里的水有时不会放。因为怕旱天缺水,影响晚稻的种植。

望着满田金黄色的稻谷,我和弟妹们摞起袖子,拿着镰刀赤着脚,争先恐后地割起来。

一会儿的功夫,几个孩子就累得大汗淋漓,连那小蛮腰都伸不直了。我们干脆蹲在田里,用镰刀敲着泥巴玩。我和老二偶尔割几下。

稻田里,那饱胀的谷粒因它瘦削的身子不堪重负,显得摇摇欲坠。

我想起母亲说过:“ 这是谷子熟透了,容易掉落,再不抓紧时间收割,谷子就会掉到泥巴里。多可惜呀。”

我灵机一动,把这块田分成几分。当然,我和老二得最大的两块。我声明,谁先割完,谁先回家。

弟妹的积极性被我调动起来了,他们都笑逐颜开。那挥舞着的镰刀再次发挥其力量,不停地向前推动。耳边是阵阵“沙沙”声。

我和老二总是先割完,再帮着弟妹割。接受帮助的人当然是心存感激。

我的母亲别出心裁。她认为白天太热,夜晚凉快好做事。

到了夜晚,自然是由我和老二陪着父母把谷子收回家。

趁着月色,我和老二跟随父母走出那躁动的小山村,来到幽深、寂静的稻田里。

禾盆已稳稳地放在有水的稻田里。估计白天我的父亲就把禾盆驮来的。

我和老二从水田里搂起一把把稻谷,递到父母亲手中。

大人在禾盆边轻轻一摔,饱胀的谷粒就会从禾盆边上往盆里滚。大人们再稍用力往里甩两甩,只留下光秃秃的稻草了。他们就会把稻草堆在一边,捆成捆儿,留给水牛作干粮用。金黄的谷粒在深深的禾盆里堆集起来。

估计堆积到一担的容量时,父亲就会用瓢把谷粒舀到箩筐,然后打着电筒探着夜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挑。

我和老二继续干着搂谷把的活儿。母亲继续在禾盆边摔着谷把。

那模糊的黝黑的山影,在柔和的月光下越发显得神秘。不远处的丛林里,时不时传来猫头鹰似鬼哭般的叫声。

我和老二不约而同地来到母亲身边,向四周东张西望。母亲知道我俩害怕,就说:“ 那有什么可怕的。你们歇会儿,我唱歌给你们听。”

在母亲那动听的歌声中,我和老二渐渐放松了绷紧的神经。一阵凉风吹来,我感觉到了一丝丝的惬意。终于,看到父亲回来的身影越来越近了。我们快活起来,匆匆忙忙地各干各的。

我们不停地忙碌,有时忙到拂晓,远处山的轮廓越来越分明。有个别早起的人被我们几人的行为感动着,对着我们叹气道:“没有帮手靠自己,儿多磨苦啊。”父母笑笑而已。

等到劳动结束时,我感觉筋骨早已酥软,眼皮直打架。此刻的我只知道累,从没想到也不会去想父母更累。

收割完早稻,父亲更忙了。他会忙着把水放进那狼藉不堪的稻田里。浸上一两天,待田里结实的土浸胀了,就又开始犁田、耙田,准备种植晚稻了。当然,只有从不停歇的父亲自己才体会到劳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此时,如父母一般的村民们都处在水深火热的磨炼之中。他们似乎忘记了劳累的痛苦。或许秋天大丰收的美景不停地在向人们招手,正激励着有顽强意志的人们奋勇向前。

烈日似火,骄阳炽烤着大地。水田里的水滚烫着,热气侵袭浸润着我们的全身,只有淤泥里的双脚才有一丝丝的凉意。

更可恨的是水田里的蚂蟥趁你不注意的时侯,悄悄地趴在你的小腿上拼命地吸吮着你的鲜血。大人看见了,只是轻轻一拍,那柔软的小虫就会从腿上翻滚下来。小孩子们呢,一边在水田里尖叫着,一边左蹦右跳。水花四溅。

蚂蟥再生能力好强,砍成两截就变成两个这样的小虫。聪明能干的孩子们把蚂蟥的身体从内向外翻过来,穿在棍子上晒干致死。

我们都奢望着能到山上放放牛,砍砍柴,也不愿意随大人到水田里干活。可现实粉碎了美梦。我们必须忙完这令人厌烦的日子。骄阳晒黑了我们的小脸,稻田里的水浸烂了我们的小脚丫。也只能忍耐。

令人厌烦的“双抢”终于熬过去了。我的小脚丫就开始溃烂,穿上鞋子,脚有点疼,走路一拐一拐的。虽然受了伤,但是能从水深火热的稻田生活中解脱出来,已是谢天谢地。我为自己松了一口气。不过,每次,只要不浸水,休息一阵子,脚自然会好起来的。

尽管如此,父亲总会笑眯眯地提点肉回家,犒劳一下我们这些小功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和尚和秀姑 善良、勤劳和爱,构成强大的...
    王浩_浩瀚长烟阅读 728评论 0 5
  • 我的老家在浙西的一个村庄里,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母亲几乎凭一人之力打理着十来亩的农作物,每年田间都...
    e2728711a26e阅读 626评论 1 1
  • 稻浪里的回忆 原创: 作家李三清 李三清的紫竹林 今天 微风拂过稻田,涌起层层金色的稻浪,如金发少女随着乐曲翩跹起...
    迎春心语阅读 402评论 0 0
  • 对于童年每天念念不忘,生为农民出身的娃,对于土地的热爱不亚于老鼠爱大米般的喜爱。如果在有生之年能够给我一块土地...
    一只固执的鱼阅读 947评论 1 2
  • 可是的话,实际之上,实际操作下来,实际操作的结果。自己张过,不仅没有加快,栽种辣椒秧苗的速度,现在看来,而是较大延...
    杨庆贵阅读 41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