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最大差别在于思维模式,最近“野性”这个词多少颠覆了我的认知。
第一,野性生命力
武志红老师的课里有一个关于“野性生命力”的观点:学心理学不是为了成为一个神智正常的人,而是为了成为带着野性生命力的自己。
他还说:本我和野性,才是生命,而超我永远不会是生命(是外界强加的)。很多人应该有过很直观的感受,那些身上散发着野性的男人和女人,会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美国著名演员朱莉曾被评为世界第一大美女,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野性的美)。或许是,野性生命力,正是生命力本身。他自己发誓要把这种野性生命力给活出来。
我想,一直以来我们遵从的是理性、知性、温文尔雅,什么时候“野性”登了大雅之堂?!连武志红老师都说不想再做经典好男人了,要去活出野性生命力!
第二,野路子
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文章:世界属于走“野路子”的人。
文章以邓文迪为例,分析了走“野路子”的人的特点:以个人目的为导向的主动型人格。虽然被诟病为“野路子”,却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通常混得风生水起。
与之相对应的是观望型人格,通常的表现是:想自己适合不适合做什么,观望着做什么能成,却很少想,我就要做什么,必须做成什么。特点是太本分,按规则考量自身行为,害怕触犯规则。再优秀的观望型只能在规则里活得不错,但很难创造规则。
长期以来,“野路子”一贯被社会主流批判,很多人奉行的正是观望型的路子,一直本本分分地活着,追求现世安稳和安全感。而真正敢跨出去的,在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大概率来讲,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功。而跨出去之初,无疑他们选择的是一条“野路子”。某种程度上,走“野路子”的人是一群不甘于平庸、敢想敢闯者。
第三,优雅的野性
还看到一个观点:读书人要具备一些优雅的野性才好。
很多读书多的人,掌握了很多知识,可往往胆小而懦弱(指喜欢读书,思维发达而执行力和魄力都太弱的人) ,被知识绑架,被规律压倒。 读书太多的人,有种过度把一切模式化的毛病。说的好听叫理想主义;不好听,叫做纸上谈兵,眼高手低。
规律和知识,毋庸置疑重要,但一定要分清楚什么是本,什么是末; 不要让方法决定目的,而要为了目的寻找方法,想法、目的和意志力才是支撑一个人到最后的东西。这样才能不断前行,真正突破,否则永远只是“体制”中小心翼翼的安稳分子,模式的奴隶。
为学而学、被知识绑架而不自知,确实是多数读书人的通病。需要进一步树立开放、跨界的心态,多些“优雅的野性”,勇于突破自己,做到为用而学,用不断践行来修正所学、升级思维。
以上有关“野性”的观点,有没有戳中你的痛点?
对于读书人或者是热爱读书的人来说,或多或少会有。有时候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的思维模式限制了你。
总之,这是一个个性彰显的时代,自我唤醒的时代,人人都想挣脱束缚,恣意生长,活出自己!如果你愿意,祝你更多地活出一些野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