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一子婿日,
岳父家宴请女婿,
舅哥舅弟迎出门,
年年有余品福根。
正月十一吃合子,
周而复始庆新岁,
两面金黄寓兴旺,
和和美美如新欢。
正月十一行彩桥,
扶老携幼涌街头,
花灯似海夜若昼,
祷语吉祥祈运兆。
正月十一炮龙节,
炮震千山万水醒,
龙腾百业万事兴,
炮声不停龙不歇。
正月十一奉紫姑,
点烛焚火施敬意,
祈盼当今女儿身,
自强自立不言输。
正月十一拜太均,
送生护产保婴儿,
春夏秋冬不辞苦,
护子成人走江海。
正月十一上采日,
外公外婆送彩灯,
红红火火过新年,
迎春纳福迎新岁。
正月十一聚财气,
米缸不空喻丰裕,
万民皆乐普天庆,
写词拜年送祝福。
正月十一,对于大家来说就是春节的一个风水岭,很多人都会说大年初十,但是很少会说大年十一。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传统的风俗和禁忌可能已经不再被严格遵守,但它们仍然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习俗一:子婿日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作为初二女儿回门时的一个答礼。并且用初九庆祝“天公诞辰”剩下的食物(福根),招待女婿及女儿一家。而正月十一这天,女儿女婿赶回娘家时,必须由娘家的哥哥或者弟弟提前出门来迎接,以此表示娘家人对女婿的敬意和重视。
习俗二:行彩桥
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行头桥”习俗,是潮汕地区一种重要的民俗事象,广东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正月十一日晚开始的“行彩桥”,也称为“行桥头”。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们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向彩桥涌去。
习俗三:炮龙节
正月十一这天,宾阳会举行炮龙节。宾阳炮龙节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融合了汉、壮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项综合性民间节庆系列活动。孕育于宋、元朝,发展、形成于明朝,成熟于清末民国。在其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历史渊源的悠久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共生的融合性、民众参与的积极性等特征,被称为是“东方的狂欢节”。
习俗四:祭奉紫姑
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大致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她,就封她为厕神。但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因为“紫姑”代表了在旧社会里被深受压迫的女性。人们祭拜她,是希望她能够保护柔弱的女子,不再像她一样,被欺凌和欺压。
习俗五:吃烙合子
正月十一,在北方多数地区,这一天有吃烙合子的习俗。古人认为,“十”是“齐备完美,周而复始”的美好数字,在十之上再加一个“一”,就有了新的开始的意味。烙合子的“合”与“和”谐音,吃合子寓意着节后的日子,将过得和和美美。
习俗六:拜太均
正月十一,太均娘娘的诞辰日。在大年正月十一这天拜“太均”也叫“拜阿太”。太均娘娘是浙北地区乃至大湖流域人尽尊奉的神灵,主要扮演着幼妇守护神的角色,具有送生、护产、保婴、佑童等神力。太均娘娘有太均夫人、太均亲姆、太均菩萨三位神灵组成,其中太均菩萨最受尊崇。民间常有把小孩“过继”给她,以祈求小孩能够健康成长。
习俗七:上采日
在福州地区,有一个元宵节前的小节日,名为“上采日”。上采日有悠久的历史,寓意迎春纳福。按照福州传统风俗,有在元宵节之前送灯的习惯,一般是外公外婆送给外孙、外孙女,送灯时间一般是在农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一。灯为竹片组成的框架,外面糊上一层写有祝福语的彩色纸。
提醒一:米缸不能空
除此之外,还需且记,务必检查一下家中的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这叫做聚财不断源,年年有余粮。
注:图片源于网络,若侵权告知即删
打油词,不入平仄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