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这篇文章,始于午休时,和同事们一场关于人性的讨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大家从小背诵,耳熟能详的国人必备启蒙读物《三字经》的开篇句。
它道出了人性的本质,善。是的,人性本善,出生的婴儿没有经历过任何浊物的侵蚀,拥有着世界上最为纯洁善良的心灵,秉性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差不多。
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的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这种本性能否能够“善始善终”,完全取决于在后天的成长过程。
明亮或混沌,美丽或丑陋,干净或污浊,潜移默化地侵染了童心,形成了他们不同的性格,也把他们引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性就像水一样,会向下流动,即向着善的方向发展。然而,如果环境和教育不利于善的形成,那么人性就会向恶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塑造,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性。
越来越多的时事新闻出现“熊孩子”这一热词,原本美好可爱的褒义词,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贬义词,成为未成年人闯祸的挡箭牌。
“他只是个孩子,怎么能跟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计较?”
“他还是个孩子,你能拿他怎么样?”
正因为如此,年龄成为他们“自由”的挡箭牌,凭借着这张强词夺理的“通行证”,便随意闯入、扰乱他人或社会的正常秩序。甚至“熊孩子”的家长,为了推卸责任,将问题抛给原本无错的对方,
“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孩子从小出生的家庭,对他的行为处事,对他的一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孩子的教育,归根到底还是源自于原生家庭。
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从小生活在带有家暴倾向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就容易走向暴力或懦弱、自卑的极端;孩子自幼父母外出打工,留给老人长辈管理,同时也将教育问题,抛给极度宠爱孙辈的老人们,就容易走上溺爱之路,或者因为老人无力关照,成为霸凌的对象;还有的家庭,父母为了爱护子女,便将爱与金钱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却疏忽了最应该给予的家庭教育与涵养教育,让孩子从小失去了爱别人的能力,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孩子的行为,映射着背后整个家庭的教育涵养,孩子,都是由原生家庭,一手栽培出来的,孩子的行为举止,便是那开花后的成熟果实。
对于“熊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小开始,孩童时期,是教育的黄金时期。不要用“他还小”,来推卸责任、掩饰家长的教子无方。因为在此之后的所谓“青春叛逆期”,孩子的思想会越来越个性化,逐渐开始排斥父母的说教与反对意见,那时孩子性格已经基本形成,若无大的人生变革,家长再想参与孩子的成长就更难了。
初生于世的孩童,都带着无限的纯真和善良的火焰,但社会大染缸的晕染,会将白纸一般洁净的他们染成五颜六色,无论是红还是黑,最初始、最本真的颜色如丝般洁白无瑕,他们的人生蓝图怎样描绘,他们将来成为怎样的人,与家长、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
父母,老师,伙伴以及身边的一切环境,都有可能时刻影响着青少年的习性。正所谓心中有大爱,处处是阳光,让孩子们在爱中,在温暖中,在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中成长,需要依靠来自于父母、家庭的力量。
孩子是家庭,是社会的未来,若孩子们的心是善良的,那么我们未来的社会,也必定是充满温暖善意、洒满阳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