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孩子的语言,终将反弹回来。
朋友是非常尽责的妈妈,工作中是业务骨干,家庭中也付出了很多。孩子学钢琴,她陪孩子一起练;孩子学围棋,她也是从头一起学。工作日午休,她抓紧点滴时间,回家陪孩子吃饭、听英语。
一天,她状态低迷,吐槽了一件糟心事。儿子7岁,回家跟她“炫耀”:“妈妈,我们英语老师今天让我们介绍妈妈的优点,我想了一下,我妈妈没有优点,不漂亮、不聪明、不爱干净。如果让我介绍爸爸,那就有很多优点。”
这基本就是她和孩子的日常话风。朋友被怼得很受伤,也感到困惑,她想不通自己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和儿子会如此“相爱相杀”。她还说,儿子最在意的奖励就是“到妈妈的床上来睡觉”,这比任何零食、零花钱、动画片奖励都好使。儿子明明在意,为什么要这样伤害妈妈?
我试探性地问了一句:“这种情况,可能和你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关。你和你妈妈平时是怎么说话的?”
她眼睛一亮,好像想通了一些:“我和我妈就是怼来怼去的。”
问:“晾衣架在哪里啊?”
答:“晾衣架在哪你不知道啊?”
问:“阳台没有了?”
答:“阳台柜里你不会找一下啊?”
亲子之间相处模式、语言模式的代际传递,非常普遍。不过,很多都是下意识自动完成的,我们身处其中,难以察觉。
怼孩子的语言,终将反弹回来。不好的模式,可能要用一生去疗愈和改变。正面而言,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对人的友善、对探索和思考的兴趣、对亲人的爱和依恋,都会在童年期形成基本的底色,滋养一生。
家长是家庭氛围最主要的营造者,有责任自我修炼,变得更平和、更友善、更幸福。养育是一场18年的短暂相遇,父母和孩子都在相遇中成为更幸福的人,这是多么美好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