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打开简书,总是会有那么几篇“干的不能再干的干货”,似乎能够造就人的巅峰一般,教你如何快速成功,30天成为什么样的人,或是教你如何快速学好写作等等,可谓是众说纷纭,目不暇接,给人一种百花缭乱的感觉,我不知道这样的文章,究竟对别人是不是真的有所脾益,也许很多的“作者”已经从这些文章中受益匪浅,也许只是微微一笑,但这都不是我所想说的范围之内,尊重那些辛苦的编辑的作者,大抵是我所能保留的底限。
只是,看起来我们都太急了,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
物质社会告诉的发展,使人类享受了无可比拟的便利,也催生了种种的弊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似乎都在喊着同一种口号,更快便是更好,颇有一种“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感觉,快速的步伐、快速的“成功”,成了整个社会的追求,人们沉浸在这种“快速成功的喜悦氛围之中”。
这一点在建筑行业表现的最为明显,五天一层、三天一层,建的是越来越快,恨不得迅速的垒起来,然后马上投入使用。而今这一现象,慢慢的也渗入了“读书写作”,使得“读书写作”渐渐的发展为一种功利性的需求,当然我并不否认通过阅读学德知识里面含有功利性的成分,但当这种功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时候,就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了,尤其是中青年一代,欣赏文学佳作的越来越少,除了查阅干货技能以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外,其余时间,便是喝酒应酬打牌游戏,越来越让人闻到“一种土”的香气,而这种功利性的快速阅读方式,也使得他们活得到最后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从而导致了更多的心理疾病者的出现。
读书本来是一个十分随性的东西,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今天读两页,明天读三页,然后慢慢体会其中的味道,若是精彩之处,免不得得冥想上半天,或者想着想着就睡着了,哪里能走的如此之快,像啃汉堡包似的,一两天就吃的一干二净,说实话,我佩服那些写出“教你如何一两天阅读一本书”的作者们,他们拥有高智商,高概括力,总是能迅速读完一本数万、甚至是数十万的字的书籍,然后写出他们的感想,得出一套自己的“读书感悟”,只是大部分人恐怕是没有这样的本事的,你只得慢慢的读,慢慢的想,方能悟得出较少的一二三来,还不能涉及所有,领会得深厚,又哪里说一两天所能完事的呢。
切确的说,写作本身就是一个“苦行僧”似的生活,这一过程需得废寝忘食的钻研,方能略有收获。当然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大部分的“写手”(这里并不表示我对这一伟大事业的不尊重,只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不都这样吗?)都能获得一定的利益,这与我们的社会发展有关,再不会出现那些个优秀的作家们饿死的情景了。只是现在的网络技术太发达,那些动辄一红的“作者们”,便迅速的开课堂,传经验,赚的钵满盆满,迎合了那些个追求快速成功的“主”,而不像是“写作”,更像是演戏。
一份“真正的写作”,该是人生的阅历,行为的思考,文学的想象,知识的宽广的综合体,而不是读者的喜爱,市场的需求,迎合读者喜爱的那是商品,不是写作。那些个苦苦耕耘的人,哪里会有时间去想我写出来的东西会不会有人喜欢,怎么样能够更快的写出读者喜爱的文章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