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作者:彭明辉
每一個人讀小說的理由都不盡相同,結果他們讀的小說也就不盡相同。
從大學時代開始,我只讀一種小說:作者本身就是以一輩子的心力在追求靈性的成長,一輩子堅持著理想,並且有能力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實踐,看清楚自己的軟弱與堅持,灰心與激情,自欺與盲信,從而隨著年紀的增長而對人性有越來越深刻、寬廣而真切的認識。我想認識的是過去五千年來人類最頂尖、最偉大的那< 0.0001%的人性——我把這些人的奮鬥稱為靈性與高貴人性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我把他們創下的紀錄稱為「人性的奧運紀錄」。
我沒興趣了解商場與政治圈內那種卑鄙、齷齪的人性,或者一般人卑微而俗不可耐的人性。不是因為自負,而是因為想要實證地了解「最偉大的人格實際上到底可以有多偉大,可以有多軟弱」。我想要知道這樣的人要遭遇到哪些考驗與挫折,他們如何面對自己卑劣與軟弱,他們如何堅持下去,他們如何在挫敗與堅持中成長。——我想要藉此鼓舞自己去活出自己生命最高的價值。
這樣的作者實在不多,這麼多年來我只找到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卡謬、卡夫卡、昆德拉、雨果、拉格威斯特(Pär Lagerkvist)、梅列日科夫斯基,勉強地再加上川端康成和卡山札契斯。
其實,我也總是把聖經當作人性的歷史紀錄來讀,結果我得到的啟發和感動絕不下於最偉大的小說。
人生哲學:是思辨的問題?還是實證的問題?
「活著,為了什麼?」這是人生哲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它可以分成三個問題:(1)人活著,可以追求到的東西一共有哪些?(2)這些東西全部合起來,值得我們為它們而忍受各種現實世界裡的不快與痛苦嗎?(3)假如我們的一生只能用來換得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們最該優先去追求的是哪些?它們的優先序該如何排列?
你覺得最有資格回答這些問題的人是誰?哲學家?神學家?心理學家(譬如研究 peak experience 的馬斯洛)?那些認認真真地活過一輩子的人(跟他們的職業專長沒有明顯的統計相關性)?我選擇最後者。
如果我想知道東京銀座哪一家餐廳最好吃,我會問美食家的意見(而且是熟知銀座的美食家,而不是對銀座不熟的美食家),而不會問康德,也不會去問神學家保羅 •田力克。
人生的滋味,也只有嚐過才會知道。它是實證(實存)的問題(existential problem),而不是概念分析或思辨的問題。康德和保羅 •田力克有認認真真地活過,嚐過生命的滋味,因而值得我們去請益嗎?我不確知這個問題的答案,有時候我覺得康德應該知道很多我想知道的事,只是他太囿於從理性思辨的角度去回答問題(書寫),因而沒寫出我最想知道的部分。
認認真真地去陳述生命滋味的人,是文學家、畫家和音樂家。
開咖啡廳,是一種理想嗎?
開咖啡廳,有可能遠比去高科技公司超時加班換股票還更貼近一個人真心的可望。在這意義上,它可以算是某一種的「理想」。但是,停留自這樣的想像,有點貧乏——它的內容可以更充實,更豐富一點。
一個小女生跟我說,她想開一家咖啡廳,不用賺很多,不會倒就好,然後找理想相近的夥伴一起經營,以最人性化、最深情的方式跟顧客互動,讓咖啡廳變成一個最有人味,最有人性,最富於深情,甚至還繚繞著書香和古典音樂的地方,讓咖啡廳變成感官與心靈的饗宴,讓咖啡廳變成顧客聆聽內心聲音的殿堂。這的的確確算是一種理想,對很多人而言甚至可以算是人間的天堂(或另一種「教堂」)。
可是,這就是妳一生中唯一值得追求的事物了嗎?愛情呢?親情呢?你要保留多少時間給愛情(甚至去追求愛情,尋找愛情)?你要保留多少時間給親情?
有沒有比開咖啡廳更讓你的心靈感到充實的理想?
也許咖啡廳已經是你目前人生經歷中最值得追求的夢想了。但是,你要不要騎驢找馬,每天留給自己一點時間去探索人生的其他可能性?譬如,讀讀托爾斯泰(不管已經第N次讀不懂),看看塞尚的畫,讀一讀出埃及記?
這不是「應然」的問題,不是義務的問題,更不是思辨的問題。這是一個「抉擇」的問題。
生命的前頭永遠有不可預知的命運在等待我們,然而有些機會是靠我們的「抉擇」創造出來的。
一輩子不時地拿起好書來讀
書,是我們認識其他偉大生命的關鍵管道。一輩子讀好書,就一輩子都有機會發現更值得我們去追求的事物。
但是,要讀偉大的書,能讓你感動到熱情昂揚的書。而不是讀時津津有味,讀完後依然故我的那種書;也不是讀完後可以拿來炫耀、跟人辯論的那種書。
為自己讀書,為心靈讀書,為生命讀書——默默地讀書,津津有味地讀書,深情地讀書,滿懷喜悅而自得其樂地讀書。
書沒什麼了不起,偉大的是作者的心靈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