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可能栽在“超限效应”上

孩子叛逆、学习不用心、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为什么有些话说了很多遍还没用?其实,有可能是“栽”在了超限效应上。

“超限效应”是指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大作家马克·吐温就亲身经历过这种“窘境”:有一天,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的感人肺腑,准备多捐点钱。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

又过了10分钟,还是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最后,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开始向听众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不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同样,在家庭教育中超限效应也时常发生。

当孩子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多换位思考,更好的避免因“超限效应”而引发孩子的叛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