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自己的个性中,有随性的因素。例如自己读书,不会限制自己一段时间只读一本或者两本书,而是跟随着自己的心情和思想而选择读书。
可能这就是风向星座的流动性吧。但是作为固定宫的水瓶座的我,还是有一个专注的方向和目的。读书为了什么?为了求得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和方法,为了当下的充实和静心,为了求得真理。
最近读的书,有南怀瑾的《宗镜录略讲》。佛法精深,要真悟透佛法,需要极高的智慧和福德。所以,我读佛法的时候,不求甚解,理解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随缘安心吧。时时刻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包括细微的念头,都要在自己的观察之下,有意识的觉察。我还做不到无心而成,只能暂时有意识的发展自己的慈悲无我利他之心,发展自己的谦卑断恶行善之心。我觉得佛法,触及到的是隐藏在情绪背后的深层次灵魂。要真悟到那个深层次的灵魂,需要首先安定自己的情绪和身体。
所以,我觉得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是本不错的书。她透过觉察思想、安定情绪、爱护身体的层层递进,让人慢慢的感受到那个真我。的确是身心灵的入门书籍。
所以,佛法真的是精深的心理学。心理学可能触及到的更多是情绪。所以学习心理学对于学习佛法是辅助的作用,也是前提。
有杨照的《史记的读法》。还没读完,最近读到了张良、萧何、韩信、曹参的历史。张良,青年时期,有侠士风骨,作为韩国的贵族,他想为韩国报仇,刺杀秦始皇。但是刺杀失败,只能隐姓埋名,流亡生涯。可贵的是,即使在流亡之中,张良依然从容不迫。直到他遇见了黄石公。黄石公故意刁难他,但是张良没有当场发怒,而是学会了忍耐和自制。也正因为如此,才获得了《太公兵法》。张良作为刘邦的智囊,在刘邦的重大决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韩信要称王的时候,他劝阻刘邦发怒,让刘邦顺其心意从而稳定了大局。在刘邦取得政权之后,让刘邦赏罚分明,让其封赏了刘邦最痛恨的人,从而稳定了人心。
萧何,显示出了一个大臣该如何处理和君王关系的典范。包括如何去掉君王的疑心,如何自污以保全自己,如何让君王相信自己的忠诚。
韩信,按照司马迁的说法,他的失败是因为不懂得道家的智慧,自伐其功,自矜其能,从而自取其辱。老子之言,只是保身之言啊。
曹参,显示出的一个人的自知之明以及对于运用权力的谨慎。
有《庄子》。庄子已经看到了最后一章。第一遍通读,不求甚解,只求大略。甚至我只记住了几个名言警句。例如,心斋,坐忘,虚而待物,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庄子的智慧,真的是能够静定身心,内求于己,反求诸己,内圣外王之道啊。
有《毛泽东三落三起》。开始对党史感兴趣。这也是我的专业。党史无比重要,它涉及到当代中国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重大现实问题。每个阶段的历史,都有他的主题。例如毛泽东时期,主要思考的是如何夺取全国政权,寻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的问题。邓小平时期,主要思考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历史中,有着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有必要精读深读马克思的《资本论》。
有《周易现代解读》。这是第N次读余敦康的这本书了。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这些伟大而美好的书籍,陪伴着我,指导着我,让我走过了人生低谷,慢慢地寻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光明的道路!
顶礼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