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斧声烛影”神秘面纱(74)

              第六章 “金匮之盟”真伪

第五节 “金匮之盟”为什么在赵光义即位六年后才冒出来?(一)

前文已经讲清楚了,“金匮之盟”是公元961年六月初,杜太后召赵匡胤、赵普在病床前对赵匡胤的口头遗嘱,由赵普记录,赵匡胤藏于宫内金匮,命谨慎周密的宫人掌管钥匙。而赵光义即位后封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及齐王等一些列诏令,已经证明他即位时获悉了“金匮之盟”的内容。

赵匡胤死得突然,赵光义上位突然,大宋朝廷内外虽然都平静如水、波澜不惊,认为赵光义接位理所当然,但是如果及时公开“金匮之盟”,对他合法继位,无疑具有更大说服力这是其一;其二,既然即位之初没公布,为什么又在即位六年后公布?这难免让人疑窦丛生,“金匮之盟”是不是事后伪造的呢?

要解释好这些疑问,必须先梳理好几个细节。

第一,既然赵匡胤有意传位赵光义,为什么直到公元973年才封赵光义为晋王?

第二,赵光义公开“金匮之盟”之前,是如何如何提前获得“金匮之盟”内容的?

第三,赵光义提前获悉的内容,到底是“单传约”、“二传约”还是“三传约”?

第四,赵普再任宰相和赵光义公开“金匮之盟”的因果关系?

(一)我们先梳理第一个细节:为什么赵匡胤于公元973年才封赵光义为晋王?

赵光义之所以被封为晋王,与朝廷一个月之前发生的一件人事变动有极大关系。那就是,连续担任十年宰相的赵普,被赵匡胤罢免了宰相职务,贬到河阳(笔者注:河南孟州一带)担任节度使。赵普罢相和赵光义封王有什么关系吗?太有关系了!赵普是当时朝廷中唯一的宰相,而他偏偏反对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

赵普被罢相的原因,李焘的《长编》(卷十四)的记载说,赵普为政专横,大臣嫉恨,另外说了一件有意思的事:赵普在办公室放了一个大瓦壶,大臣的奏章,赵普认为行不通的,从来不回复,而是在大瓦壶里点火烧了,因此得罪了许多人。

《宋史.赵普传》(卷二百五十六)则明确说了几个原因:1,赵普处事霸道;2,赵普暗中派人贩买秦陇的大木营造府宅,代理三司使获悉上报赵匡胤,赵匡胤因此大怒;3,赵普用空地换皇家菜地扩建宅邸;4,“翰林学士”卢多逊多次在赵匡胤面前说赵普坏话;5,胡赞、李可度、王洞、赵孚等违法乱纪,都是赵普包庇纵容,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原因。赵普从公元964年正月担任宰相多年,因做事果断,得罪他人在所难免,背后被人打小报告,也非常正常!

比如《涑水记闻》(卷一)记载:御史中丞雷德骧曾弹劾赵普“擅市人第宅,聚敛财贿”,赵匡胤反而大怒,命左右拖着雷德骧在大殿里转了几个圈,弄得雷德骧官帽都掉了,赵匡胤这才解恨,还对雷德骧说,你记得哈,以后不要乱说。(笔者注:<长编>则记载赵匡胤气得用柱斧打飞了雷德骧牙齿,前文有叙述。)

至于从秦陇买了几根木头,更不是事儿。《长编》(卷十四)记载,当时朝廷贵要,很多官员违反规定,从秦陇间购买巨木营造私宅。大家都这样做,枢密副使沈义伦也曾买木为母亲营造佛舍,赵普扩建私宅,买几根木头,能有多大事儿?

另外,在专制的王朝,赵普作为朝廷宰相,是权力顶峰的二号人物,庇护几个自己圈子里的官员,太正常不过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