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金匮之盟”真伪
第四节 “金匮之盟”证据(三)
四,陈邦瞻《本末》的记载:“三传约”。
《本末》专门设了“金匮之盟”一卷。第十卷记载:太后疾,帝侍药饵不离左右。疾革(笔者注:指病危),召赵普入受遗命,且问帝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帝曰:“皆祖考、太后之余庆也。”后曰:“不然,正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尔。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汝百岁后,当传位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夫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帝泣曰:“敢不受教?”…
陈邦瞻的记载,则将“金匮之盟”内容说得非常明朗,赵匡胤传赵光义,赵光义传赵廷美,赵廷美传赵德昭,为“三传约”。
五,间接证据。
1,《郡斋读书志》是南宋晁公武撰写的私家藏书书目,共计二十卷。其第六卷介绍《重修太祖实录》时,明言“书太宗不夯市及杜太后遗言,与司马温公不同”。晁公武的意思是,《重修太祖实录》采用“单传约”,司马光《涑水记闻》采用“二传约”,所以两者有不同。
宋太祖的三个实录版本,如今都没有流传下来,但是晁公武的这个书目介绍,为我们提供了间接证明,他的说法与李焘的说法是一致的。
2,杜太后死后一个月的公元961年七月,赵光义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壬申,以光义为开封府尹”(<宋史太祖本纪第一>)。公元973年九月,赵光义又被加封为晋王。“己巳,封光义为晋王”(<宋史太祖本纪第三>)。
赵光义被赵匡胤任命为“开封府尹”,有什么深意吗?在承接五代的宋朝初期,有很深的含义。特别是再加封为晋王,其含义就更为显著了。
我们先说“开封府尹”的意义。宋朝前期的五代,以开封为京师的后晋、后汉、后周,皇室成员担任“开封府尹”,即是皇位预定继承人。如果再加封亲王,便是皇位继承人的标配了。五代中,已经形成了惯例。
公元942年,后晋高祖石敬瑭病逝,他的养子“开封府尹”石重贵即位;
后晋灭亡后,公元947年,后汉建立,后汉高祖刘知远任命长子刘承训为“开封府尹”,作为后汉的皇位预备人选培养。可惜刘承训于公元947年十二月去世,年仅二十七岁,刘知远伤心欲绝,因此重病不起,刘知远还来不及为提拔次子刘承祐为“开封府尹”,填补储君空白,公元948年正月便病逝了;
公元951年,后汉大将郭威取代后汉建立大周,史称后周,公元953年,郭威养子柴荣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兼封晋王,作为后周皇位预备人选,公元954年,郭威驾崩,柴荣即登基为帝。公元959年七月,柴荣驾崩,七岁的柴宗训即位,不到半年,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便夺了柴宗训的皇位,建立宋朝。
赵匡胤不早不晚,杜太后前脚刚死,后脚就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发出的是什么信号,只要稍微有点政治头脑,都知道赵匡胤的实际用意。赵匡胤此举,间接证明了“金匮之盟”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