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史当中很少有像评书、小说演义那样用武器给名将作名号的,而双刀王王弼就是个例外。王弼的事迹主要记载在《明史・王弼传》和《明史・蓝玉传》中。
王弼在功臣中排位如何,又重要到什么程度呢?明初曾封公爵25位,侯爵75位。王弼的爵位是定远侯,和人家公爵是没法比的。在侯爵当中,有25位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封赏的,当时王弼的官职是大都督府佥事,官品从二品,并没有被授予爵位。直到洪武十二年(1379年)十二月,他才因功封侯。由此推算下,王弼在明初功臣中位次应在50名左右,这也是大多数人不太了解他的原因之一。
据《明史・王弼传》记载,王弼祖籍安徽定远,后搬到安徽凤阳,和朱元璋论起来也算同乡。王弼武艺高强,善使双刀,人送外号“双刀王”。“王弼,其先定远人,后徙临淮。善用双刀,号‘双刀王’。初结乡里,依三台山树栅自保。”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时,王弼也拉了一帮同乡自保。第二年,听说同乡朱元璋的大名,就拉着队伍投奔他。朱元璋知道他武艺高强,就让他负责警卫部队。
王弼是一员猛将,在明开国前与元朝、陈友琼、张士诚作战中骁勇善战,屡立战功。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九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万精兵,集中主力消灭张士诚。到了年底,张士诚只剩下平江(苏州)一座孤城,呈南、西、北三面被围之势。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七月,平江(苏州)快弹尽粮绝了。张士诚便率绰号“十条龙”的上万亲军冒险突围。
张士诚突围的地方,正好是常遇春防守区域。常遇春分兵北濠截断了他的后卫部队,而另派兵与张士诚战斗。张士诚的亲军殊死搏斗,一时间竟没把他们击退。“降士诚将朱暹,遂取湖州。迁骁骑右卫亲军指挥使。进围平江,弼军盘门。士诚亲帅锐士突围,出西门搏战,将奔常遇春军。遇春分兵北濠,截其后,而别遣兵与战。士诚军殊死斗。遇春拊弼臂曰:‘军中皆称尔健将,能为我取此乎?’弼应曰:‘诺。’驰骑,挥双刀奋击。敌小却。遇春帅众乘之,吴兵大败,人马溺死沙盆潭者甚众。士诚马逸堕水,几不救,肩舆入城,自是不敢复出。吴平,赏赉甚厚。”张士诚的战马也落水,几乎无救,仓惶逃入城中,从此不敢再出战。
洪武十一年(1378年),他又跟随征西将军沐英征伐西番。俘虏西番十八族头领阿昌失纳,平定朵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获男女二万、各种牲畜二十余万。王弼因功封为定远侯,食禄二千石。
洪武十五年(1382年),王弼随傅友德征讨云南,后因平定大理有功,增加俸禄五百石,给予世券,世袭定远侯。
洪武二十年(1387年),跟随冯胜北伐,降服了纳哈出。这纳哈出是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裔孙,纳哈出投降大明后,朱元璋亲封纳哈出为海西侯,不过后来纳哈出也因为“蓝玉案”伏诛。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王弼以副将军之职跟随蓝玉北伐,军队到达庆州后,探知北元后主在捕鱼儿海(贝加尔湖),蓝玉率军抄近路赶到百眼井,白雪茫茫,看不见元军踪迹。蓝玉打算回师,王弼向蓝玉建议道:“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蓝玉听从王弼建议,继续行军,到达捕鱼儿海后,果然发现了元军营地。蓝玉命王弼为前锋,突袭元军,斩杀了元太尉蛮子等,仅元主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逃走,缴获了元军的所有粮食、装备。八月凯旋回京。“令军士穴地而爨,毋见烟火。乘夜至海南,敌营尚在海东北八十余里。玉令弼为前锋,疾驰薄其营。敌谓我军乏水草,不能深入,不设备。又大风扬沙,昼晦。军行,敌无所觉。猝至前,大惊。迎战,败之。杀太尉蛮子等,降其众。元主与太子天保奴数十骑遁去。玉以精骑追之,不及。获其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余人。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并宝玺、符敕金牌、金银印诸物,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其甲仗蓄积无算。”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朱元璋将王弼、冯胜、傅友德三人一同召回北京。同月,蓝玉案事发,朱元璋下令诛杀蓝玉三族,王弼知道后前去拜访傅友德,说:“上春秋高,行且旦夕尽我辈,我辈当合纵连横。” 为锦衣卫探知,告发给朱元璋。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八月,刘三吾为其作神道碑铭,追封王弼三代为爵。十二月,王弼被朱元璋赐死,削除爵位。“同召还,先后赐死。爵除。”《石匮书》则说:“蓝玉诛,友德以功多内惧。定远侯王弼谓友德:‘上春秋高,行且旦夕尽我辈,我辈当合纵连横。’太祖闻之,会冬宴,从者彻馔,彻不尽一蔬,太祖责友德不敬。且曰:‘召尔二子来。’友德出,卫士有传,太祖语曰:‘携其首至。’顷之,友德提二子首以入。太祖惊曰:‘何遽,尔忍人也。’友德出匕首袖中曰:‘不过欲吾父子头耳。’遂自刎。太祖怒,分徙其家属于辽东、云南地。王弼亦自尽。”
王弼戎马一生,明朝开国后还南征北战,为老朱家卖命,战功赫赫,最后也没逃脱兔死狗烹的命运。好在没有祸及家人,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