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叶深、罗颖鸾
【集 数】6集 / 35分钟
【首播日期】2022年01月20日
【观看日期】2022.12.29 ~ 2023.1.5
【评 分】★★★☆☆
【影 评】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是所幸还有书籍。在此之前,我读的大多数书籍都是关于社科类思维成长系列的书,以及少数几本名著小说。但实际上,这个世界有形形色色不同类型的书,摄影集、散文、诗歌、画册……书籍包罗万象,它的广度是无限的。现代传媒形式的多样化赋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作为时代的同流者,我有必要去接触阅读一些畅销类的时代书籍,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也可领略小众化的精彩。
第1集 我们的图书馆
① 沈燮元(江苏·南京):版本目录学家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纂者之一(五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丛,比《四库全书》增加了“丛书”,沈老担任子部目录编纂)
《士礼居题跋》:整理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的题跋集
“买书如交女朋友,没有成功不要乱讲,一乱讲就不成功啦”
“天堂应当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
② 顾晓军:国图图书管理员
精通法语、意大利语、波斯语、希腊语、印地语、拉丁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等十几种语言的奇人,全靠在图书馆的日子自学
《伊利亚特》《格萨尔王》《朱丽叶与罗密欧》
③ 僧人久美(四川·甘孜·塔公):公共图书馆管理员
在这片海拔3900多米的草原上,藏族僧人久美建起了一座名叫那朗玛的图书馆
第2集 成为漫画家
① 许先哲:漫画《镖人》的创作者
“反正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才会出现一种奇怪的勇气吧”
② 赵佳:漫画《黑血》的创作者
③ 匡扶:漫画自媒体“匡扶摇”的创作者
出版作品:《回答不了》《纳闷集》
第3集 词语摆渡人
① 马爱农: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
“翻译是持续擦亮世界的过程”
《哈利·波特》的中文译者之一,爷爷也是著名译者
《绿山墙的安妮》《绿野仙踪》
② 包慧怡:青年译者
复旦大学教授英语文学,青年译者
“无论是在物理时间的意义上,还是在心灵时间的意义上,译者都是一种夜行动物。”
一个人埋头于写作、翻译、阅读,才是她最自在的状态,毕肖普会说:“忘我而无用的专注”,在专注当中是对时间本身的一个克服。
出版过伊丽莎白·毕肖普诗集《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格丽特·阿特武德的《好骨头》、普拉斯诗文《爱丽儿》
③ 杨武能:德语翻译家
翻译过《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格林童话全集》
《魔山》一开始是四人翻译,20年后66岁到德国重译《魔山》。60多年坚持德语翻译。
第4集 编辑的日与夜
① 张立宪:“读库”创始人
《读库》是与热点无关的书籍,2005年第一本。最初十年,只有一个专职人员就是他自己,“编辑中心制”发挥到了极致。
打破行业规则——自营直销,行业内独一无二;六次搬迁库房,最终定在江苏南通。“必须要让每本书都是最值得我编的。”
白天是很可爱的“商人”老六,晚上是一丝不苟的“读库”编辑
老六认为,编辑应该有不断拓展边界,冒犯读者的勇气
② 杨全强(江苏·南京):文学博士、从业出版者
杨全强,“出版界的吴彦祖”,文献情报学
引进《鲍勃·迪伦传》(诺奖获奖者,摇滚乐手的歌词)
南大社沿用至今的“精典文库” 《巨匠与杰作》
“上河卓远”系列被迫停业。成立“行思文化”,重新出发,民营出版阵地,短跑赛道。
③ 涂涂(云南·大理):“乐府”创始人
2017年,在北京,曾任《新京报·书评周刊》的主编
16年辞职,搬到大理,创办公司“乐府”,意为“大地上的歌谣”,一种来自土地和民间的力量——“心里满了,就从口中溢出”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
《秋园》杨本芬老人的书
第5集 文学的现场
① 班宇(辽宁·沈阳):青年作家
从默默无闻的古籍编辑,到炙手可热的青年作家。小说映照了现实的荒诞与荒芜,却也有东北式的凌冽,一曲冰与火之歌
豆瓣第四节征文大赛《打你总在下雨天》。坦克手贝吉塔,大赛喜剧组一等奖
“铁西三剑客”之一(班宇、双海涛(代表作《平原上的摩西》)、郑执(代表作《生吞》))
《冬泳》《肃杀》《盘锦豹子》《逍遥游》
“一位作家的早期作品通常是原浆,带着浓缩的生命记忆,饱满赤诚,和盘托出。生活是他与生俱来的痛苦的财富,而写作是对自己经历的质问与回答。时代的浪潮被一个个具体的人所吸收,成为命运,成为文学。”
② 梁鸿(河南·邓州):知名作家、人大教授、文学博士
非虚构文学《梁庄十年》《出梁庄记》
她直面转型期农民的种种生存困境,写出了一个村庄史诗般的颠沛流离。“三农”专家温铁军说,“梁庄是最近30年,被消灭的40万个村庄的缩影。”
③ 吕德安(福建·福州):“第三代诗人”代表
34岁在福州一起和唐建房子,陶弟帮他盖房子。如今在福州和西雅图两地工作。
《在山上写诗画画盖房子》《旁晚降雨》
“他的生活和诗歌是双向流动的,诗歌因而有了生活的坚实,而生活里又时刻闪烁着诗意的清光。”
第6集 从路上到纸上
① 张辰亮(北京):《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狐主任”、博物君
据清代海洋生物图谱——聂璜的《海错图》,张辰亮编写了《海错图笔记》
② 杨潇(湖南·南岳):青年作家
曾特稿记者在2018年4月,花了两个多月时间重走,花了2年完成《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梅贻琦引用《左传》)
③ 塔可(古墓派摄影师,当代艺术家)
一个以摄影咏古的当代艺术家,从探寻《诗经》里的风物,到跟随清代学者的日记访碑,再到寻找道教传说中的洞穴古墓,写下《诗山河考》
在照片印放中,塔可采用了铂钯印像法,特质的感光溶液,使得印制出的照片灰调丰富。
研究以碑刻、拓片为主的“金石学”,其中最喜欢的是黄易,被称为“乾嘉时期访碑第一人”,发现武梁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