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听了会电台《随机波动》,一期关于书本《过渡劳动》作者的访谈触动了我,这本书是对外卖员这个群体的调研、谈话、分析的社会学作品,让人窥到了关于外卖员群体的不同侧面。
外卖员在现代中国里已经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个服务性职业,在我们印象中风风火火、埋头赶路的“小黄”、“小蓝”等等,他们构筑起了美团、饿了么等平台重要的配送网络,但我们真正了解他们么?或者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真正情况么?访谈中提及的一个概念很打动我,即平台、算法的去人化,比如我们购买了一个外卖,那么外卖员及外卖配送的整个过程,就是我们外卖软件上移动的一个小红点,我们不会想去了解外卖员的配送过程困难、配送价格、外卖员个人的情绪等,甚至很多时候收到外卖后我们连句“谢谢”都懒得说,去了解算法背后那个真实人生存的样貌和困境,谈及人与人之间的深入了解当然更加的困难。
而当我们通过这样一部作品窥到了这样一群人群的生存模式时,我们即发现了一部分社会运转的真实,这种在现代社会里真实关照的一些视角,能带给人与人之间一些更深度的连接。同时从这些真实出发,对于社会参与的各个层面,都能够促进个体去抛弃一些偏见,抹去一些无视的惯性,去更恰当地解决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这就是有温度的新闻以及非虚构作品的意义所在。
回到外卖员这个群体,当我们作为消费者了解到算法不断内卷优化下外卖员的困境和挣扎时,我们也能够多一些善意和理解,在给出严苛的投诉、评价时,能够多一些沟通的意愿,因为一个差评、一个投诉,对于消费者来讲不需要花费什么心神,但对于一个外卖员而言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化和平息的。我们能看到平台算法为满足消费者不断优化的努力和内在竞争需要,但也需警惕算法非人性的、过于严苛的一面,以上这点不仅适用于算法,也适用于现代劳动社会的各种制度实施上,因为越来越精细化的劳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越来越薄弱,对于非人、工具性的社会运转,处在其间的人似乎更难产生人性的反应,因为人的面向都变模糊了,人可能变成一个数字、一个红点、一串效率数字,那么压榨、冷漠、效率至上尘嚣直上也就并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