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378,9-6-2,万章章句上6-2》
【"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今天是丁酉年丁未月丙辰日,闰六月初六,2017年7月27日星期五。
孟子对万章说,前面我说,不论传贤还是传子,都是天意,何以见得呢?这里有两个历史故事可以说明问题。
当年,舜把禹举荐给天,任命他为相,摄政17年,比之舜在尧手下任相28年,少了11年,但也已经足够长了。等到舜去世,三年丧礼也结束了,因为舜的儿子商均在,所以,禹避到阳城,即现今河南省嵩山下的深谷中,他这么做也是礼让,有心让位给商均。但是,天下民众的心,都归向禹,都愿意听从他的领导,朝觐、讼狱、讴歌,都不到商均那儿,都到大禹这儿。这个情形,跟当年尧去世之后,大家都不去尧的儿子处,而是前往舜处,是一样的。人心如此,可见天意在禹这儿,怎么可能不把天下传给禹呢?
但是,到了禹和益的时代,情况发生了大逆转。禹也把益举荐给天,任命他为相,这次,益摄政7年,比当年禹在舜的手下任相,则又少了10年,也就是,恩泽所布,既不广又不深。所以,等到禹去世,并过了三年丧礼期后,因为禹的儿子启在,益也避到箕山,同样也是现今河南嵩山深谷之地,他这么做同样出于礼让,有心让政给启。这一次,天下民众的朝觐和讼狱,不去益那儿了,都到启这儿来了,说道,启是我们君王的儿子;讴歌也都不是讴歌益,而是讴歌启,说道,启是我们君王的儿子,我们不爱戴他爱戴谁呢!人心如此,可见天意在启,怎么可能不把天下传给启呢?
考察了舜和禹的事迹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禹传子,与尧舜传贤,两者的内在逻辑和理念是一致的。则那些讥讽禹有私心、道德衰败的人,乃是无知的诬蔑。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