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叫《萤火虫之墓》,可能很多人看过,有的人感动,有的人无感,有的人会愤怒,有的人说不敢再看第二遍了。我是夜里一个人看完的,本来我就很容易被感动,所以流泪是不可避免的,看完后的很长时间里我都没有动,只是在黑黑的屋子里一个人静静的痛心了很久。
这部影片感动我最多的就是每个孩子本都应该具有的那种天真,在这部影片之前,这种感觉好像已经在我的生活中缺失了很久。
昭和20年9月21日夜,我死了。干净的少年站在他肮脏的尸体前,悲剧就这么开始了。美军的轰炸不仅使清太的家变成了废墟,还炸死了他的母亲,他只能带着年幼的妹妹节子寄住在亲戚家,哥哥不忍心告诉妹妹母亲去世的消息,一直瞒着她,可怜的节子面对婶婶的刻薄还哭闹着找妈妈,当婶婶要拿走母亲的衣服换粮食,已经要为生计考虑的哥哥当然觉得粮食更为实际,而年幼的节子却死活不让,并为此生哥哥的气,在她的世界里,从未有为填饱肚子而担心,却有为失去母亲而担心,这份单纯让人不忍心破坏。
哥哥为了让妹妹不用看婶婶的脸色,和妹妹一起住到防空洞里,简陋的防空洞,被哥哥拉来东西装扮得温暖了很多。哥哥抓来很多萤火虫当光源,但是第二天它们就死了。节子把萤火虫的尸体埋在洞口,哥哥问“你在做什么”“我在给萤火虫做个墓,妈妈不也是住在墓里吗”原来婶婶早都告诉她了,隐忍这么久的清太再也忍不住得落泪,“为什么萤火虫的生命这么短呀!”妹妹也委屈的哭了。
最后所有东西都吃完了,为了让妹妹填饱肚子,清太偷东西被打,不顾生命危险冒着轰炸去人家找吃的,但是妹妹还是一天天虚弱,花光了最后一点钱回来的哥哥看见抱着娃娃的妹妹嘴里嚼着弹珠,拿着石块当饭团。节子说“哥哥,谢谢你”然后就再也没有醒来了。那天天气真的很好,村子像从来没有遭受过轰炸一样宁静祥和,防空洞外的秋千烂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也不见了,只剩下满天飞舞的萤火虫。
和节子一样,我们一开始都以为世界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追着螃蟹的节子看见草席掩盖的尸体,还以为他睡着了。却不知道美好的东西总是留不住的,就像萤火虫被赋予闪亮的同时也活不过一天。只是他们本应该拥有那么美好的童年啊,为什么要为大人们的战争付出代价呢?这个世界有很多节子那双大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她看到的只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美丽的萤火虫。
之前之所以说这部影片争议很大,不是电影本身问题,而是看电影的人掺杂了太多后天感知到的东西去看它,人刚出生时,不会有父母种族国籍的概念,那时对事物的认知完完全全取决于这个事物的本身,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我觉得当我们欣赏一部电影时,也应该怀着最原始的心态去评判它,以免自己给自己欣赏的过程人为设一个牛角,钻进去就出不来了。
回到这部电影,正是因为电影的背景是二战这个敏感的黑暗时期,而电影也是出自日本人之手,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迅速联想到日本对中国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的反应,但是全程带着这种情绪看这部电影,电影便会变了味道。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失败的反战片,它应该更多的展露出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但我觉得,第一点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成功的东西都归于具有共同的特性呢?我们真的太喜欢物以类聚了,以至于作文也有固定的模板,成功者都被认为是勤奋的,也有可能只是运气好而已或者是富二代很容易就成功了。第二点就是我们总是站在一个受害者的立场,去过多的要求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尽可能照顾到我们的情绪,日本人一提到二战我们首先就想让他们承认错误向我们道歉,强加的想法往往会收获失望。还有的人说这是日本人活该,一点也不觉得感动,我想说,每个人对于感动的敏感点都不一样,这很正常,但是如此一棍子打死一群人就没有道理了。影片的主角是平民,日本的军国主义对日本平民来说也不是件好事,而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没有话语权,没有反抗能力,我这么说不是可怜他们,只是我私心相信每个平民都有一颗爱好和平的心,我们该谴责的是日本法西斯,而不是贫苦的大众。爱国是应该鼓励的,但我们更应该理智一点。
总之,这部电影以一对失去双亲的兄妹视角看到战争对平民的伤害,孩子的世界越天真对比出大人的战争越残酷,我们可以从主人公的身上发现我们原本就有的却在一点点失去的东西,这在中国的许多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是难以找到的,我们荧屏上的战争更多的是对英雄的歌颂而少了许多对平民的描写,英雄可以激励我们,却遥远的不能让我们感同身受,小人物虽不值一提,却往往让我们看到自己。
最后,借此电影为那些曾出现在我生命中的萤火虫,做一个坟墓。还有祝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