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思想文化杂志,《新青年》视野开阔,兴趣极为广泛,讨论的课题涉及孔子评议,欧战风云、女子贞操、罗素哲学、国语进化、科学方法、偶像破坏以及新诗技巧等。可以说,举凡国人关注的新知识、新问题,“新青年“同人都试图给予解答。因此,只有这表明政治态度而非具体学术主张的”民主”与“科学”,能够集合起众多壮怀激烈的新文化人。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文化转型期的分化与重组,更属正常现象。《新青年》同人中本就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既有基于政治理想的分歧(如对待苏俄的态度),也因其文化策略的差异(如是否直接参政)。
《新青年》切入口是文学形式,着眼点则是整个思想文化革命。将学者的书斋著述,转化为大众的公共话题,借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进而推动讨论的深入展开,这种“从问题人手”的编辑方针,有效地聚集了人才与文化资源,将文学论争转化为思想革命。
《新青年》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白话诗歌的成功尝试,以及鲁迅小说的炉火纯青,更值得关注的,还在于《新青年》同人基于思想革命的需要,在社会与个人,责任与趣味,政治与文学之间,保持良好的对话状态,并因此催生出新的文章体式:“通信”“和"随感”。
至于《新青年》同人为何采取如此偏激的姿态,赖君提供的答案有三:一是这些人物的思想中,都含有“尼采层”,因之最不能对他们认为不合理的事物因循妥协。二是新青年人物之盲论激烈,主要目的是在于破除旧说。三是他们对国家危亡的处境,感受特别敏锐,以“烈火焚居迫在眉睫”因而“急不择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