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朱老师,创造了一项神话:一年之内准备齐职评的三项证书,县优质课一等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生活中的数学》市级二等奖、县级优秀教师。顺利通过一级教师职称评审。
有人说,这都是你的功劳。其实说错了,我的成分最多占两份。其余七份是朱老师自己,还有一份靠的是运气。
先来说说如何突破课堂教学。
2018年8月的一个晚上,我和朱老师一起在公园聊天。问到个人成长规划,朱老师说,我属于无欲无求,从教二十多年了,没有获得过什么荣誉证书,评职称很难,也不想去费那心思。
我说,你再考虑考虑,如果想在专业成长方面有所突破,我们一起想办法。
过了两天,朱老师跟我说,不行就试试吧。
我说,你用五天时间先准备一节数学课,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开学后讲一讲,我们共同研究一下。开学前,朱老师的课准备好了。
随后,学校教研,一起研究这节课。然后请镇内数学名师、县内名师一起磨课。一遍遍修改上课方案,一次次试课。校内老师听了三四次,都说很好很好,其实是不想听了。
我想去借台录像机,朱老师不让。自己用手机支架固定在椅子上,自己利用中午在教室上课录像。晚上再回放,一句话,一个动作,反复琢磨,在家里客厅对着家人演示。就连睡觉说梦话,都是在讲课。
朱老师的爱人郭老师说,席校长,你可把人害苦了。朱老师天天回家不是改课件,就是讲课,还要让家人当学生配合听课。再这样下去,他变成神经病了,我们都该疯了。
成都师范大学陈大伟教授说,做教师最难受的一件事儿就是看自己的讲课录像。而这样难受的事儿,朱老师经历了28遍。他给自己录了28次,录像回放了上百次,每个镜头,每句话,到每个眼神,每个手势,他感觉不自然,那就回看两遍,再试着练一练,反复比较。
不疯魔不成佛。也许,正是朱老师这种精神,创造了中年教师讲课的奇迹。从镇赛课,再到去县里,最后获得县一等奖。初战告捷,朱老师有了劲头。
讲课结束,我对朱老师说,你再整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吧。朱老师问,综合实践活动是啥?该怎样做?我说,镇里有老师做过,你去问问他们怎样做的。
朱老师问了几位老师,然后跟我说,他们都说综合实践活动很简单,等通知下来,集中时间整理几天,拍一些照片,让学生做几份手抄报就行了。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我们要做就真实做,一定不能临时抱佛脚,那样有什么意义呢。
经过商议,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为《生活中的数学》,共分为六个课题:生活中的长度问题、面积问题、质量问题、生活中的统计问题、生活中的时间问题、生活中的比例问题。每月一个主题,每个主题分三个子课题。每周一个子课题探究。每个子课题有活动方案、学生活动记录、学生活动成果、活动总结、图片和视频,每月第四周将三次活动成果汇总交给我审核。
学生的活动为了避免单一,防止学生出现厌倦情绪,我们采用多种形式,数学学习日记,写小论文,制作统计图统计表,办数学知识手抄报,填写调查问卷等。对每次活动表现优秀学生都给予公开表扬和物质奖励。
同年,朱老师因表现突出,被评为县教学点优秀教师。职评需要的业绩条件具备了。从八月开始,朱老师开始研读课标,逐课研究教学目标,如何导课,难点如何突破,重点如何强化,我则搜集历年来小学数学答辩的题目,有空就模拟答辩。除数为什么不能为0?数学思想包含哪些?小学数学的编排体系是什么?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类似的问题我们每天都在交流。
我也在逼迫朱老师的同时,我也在逼迫自己学习。
学校还有几位青年老师,我每周都会问她们最近读什么书,听了哪位名师的课,每学期开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询问她们自己成长规划是什么。的确,这些很烦人,我就像一个举着鞭子的黑监工,像地主周扒皮,即便是假期,每天早上五点多我就在读书会的群里催她们早起读书打卡,读论语,学习孟子。这两天,我还在督促青年教师利用假期去拜师学习。
在逼迫别人同时,我也在逼迫着自己不能落后,坚持每天读书听课。我知道,不转变不学习很快就会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