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0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11版,侯玉波 等译
第11章 吸引与亲密:喜欢他人与爱他人(三)
第413页 爱情的种类及要素
12月17号的日志中,讨论了相似性可以产生喜欢。但是,爱情比喜欢更复杂,因而也就更难进行测量和研究。人们渴望爱情,为它而生,因它而死。
大多数投身于这一领域的学者,都研究了最容易研究的一个方面,即陌生人之间短暂接触时所作出的反应。那些影响到起初我们对他人喜爱与否的因素,比如接近性、吸引力、相似性、他人是否喜欢自己以及其它一些回报性的特质,也会影响到我们长期、亲密的关系。约会双方会很快形成对对方的最初印象,这就为他们的长期交往提供了基本线索(Berg,1984;Berg & McQuinn,1986)。
因此,第一印象十分重要。但是,长期的爱情并不仅仅是初时好感的延续和增强。于是,社会心理学家们转而开始研究持久、长期的亲密关系,而不再将研究兴趣只局限于初次相遇所体验到的吸引力。
对爱情进行研究,也同研究其它主题一样,第一步就是要决定如何对爱情进行界定和测量。我们有很多方法用以测量攻击、利他、偏见和喜好。但是怎样测量爱情呢?
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认为爱情是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三边(不等长)分别是:激情、亲密和承诺(Sternberg,1998)。
激情之爱(Passionate love)是情绪性的、令人兴奋的、强烈的爱。哈特菲尔德(Hatfield,1998)把激情之爱界定为“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
尽管激情之爱可以热火朝天,但最终还是会平静下来。一段关系维持的时间越长,它所引发的情绪波动就会越少(Berscheid and others,1989)。结婚两年的夫妻所报告的情感体验比他们新婚时报告的少了一半以上(Huston & Chorost,1994)。在世界范围内,结婚四年之后的离婚率都是最高的(Fisher,1994)。
如果一段亲密的感情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那么它就会最终成为一种稳固而温馨的爱情,哈特菲尔德称之为相伴之爱(Compansionate love)。令人激情迸发的激素(睾丸激素、多巴胺、肾上腺素)逐渐消退,而催产素则会维持依恋感和信任感(Taylor & others,2010)。
与激情之爱中狂热的情感不同,相伴之爱相对平和。它是一种深沉的情感依恋,激活的是与激情之爱不同的脑区(Aron & others,2005)。
互相迷恋的强烈情感的衰减似乎是物种生存的自然适应策略。激情之爱的结果往往使一对夫妇得到孩子,而孩子的生存使得父母不能再只关注彼此。然而,对于那些婚龄超过20年的夫妇,随着孩子长大成人、开始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家庭中出现“空巢”的情况,一些曾经失去的浪漫感觉又重新出现了,父母可以重新关注彼此(Hatfield & Sprecher,1986;White & Edwards,1990)。
马克.吐温说: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理解爱情,直到他们维持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上的婚姻之后。
如果一段感情曾经是亲密的而且互相奖赏,那么相伴之爱就会根植于共同体验的人生风雨历程中,从而愈久弥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