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核心目标是业绩增长,增长模型则是S曲线模型。根据S曲线模型,企业在发展一段时间后都会达到失速点。在红利耗尽,管理已经到了极致的今天,增长的唯一引擎就只剩下一个,就是创新。
创新的类型有两种,第一种创新沿着S曲线本身进步,叫做连续性创新。第二种创新是从第一条S曲线转换为第二条S曲线,称为非连续性创新。相较于连续性创新,非连续性创新能取得10倍好的增长。
任何技术、产品、业务、公司、行业、组织,沿着同一条S曲线渐进性的增长,都会遭遇极限点。导致极限点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复杂性、规模和熵增。遭遇极限点以及由此导致的非连续性断层期,是大公司的第一死因。极限点导致公司不可避免的走向如下宿命:公司规模越大时间越久,则增长速度越慢;无论多大规模的公司最终一定会死亡。
市场是破坏性思维,重点在于创造和破坏,用创新企业去破坏老旧企业,有效的资本市场,会毫不留情的将老旧过时的一切淘汰出局。企业是保护性思维,大多数企业被心智模式、价值网,锁定在原有的主营业务里。在遭遇非连续性的时候,企业没有办法像市场淘汰企业一样,淘汰自己已经过时的产品业务。企业的保护性思维,往往让自己死于过度保护。
企业要想长寿,有两个关键点:1、尽量延长第一曲线的生命,不要把第一曲线,转型到第二曲线。2、在第一曲线到达极限点之前,启动独立的第二曲线。企业如果想基业长青,就要一次又一次地跨越第二条曲线。当第一曲线的单个关键要素发生十倍速变坏,就是企业失速点来临的信号。必须在极限点到来之前探索自己的第二曲线。
开启第二曲线,并不是要求企业放弃主营业务,布局新业务,而是在第一曲线中不断创新。因为第一曲线本身是由无数条次级的S曲线组成的。其中某一条S曲线,有可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第二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