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之后,对将近一个学期的网课效果进行一个非官方的摸底。网课的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成绩出来之后,比想象的还要“惨”一些。看到孩子们的分数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家长们看见分数会是什么反应呢?
看到不尽如人意的分数,家长们的反应或许会有如下情形:有的暴跳如雷,讽刺挖苦或者是给孩子一顿“竹板炒肉”;有的会不闻不问,不冷不热,好像孩子考多少跟自己没关系;有的会问一问原因,仅限于问问而不去帮助;也有的会坐下来和孩子一起看看试卷,分析失分原因,制定新的计划。面对分数,家长朋友会表现各异,这也直接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状态。
首先我们要正确对待分数,分数不是学生的全部,我们不能唯分数论,这是底线。然而分数可以从侧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家庭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分数背后的这些现象,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
现在我们教师也有一些“谈分色变”了,不能提分数,更不比分数。不比绝对是可以的,但是不考试不提分数,有一部分学生总以为自己什么都会,不知道自己不会,以为学习无所谓。家长也摸不着孩子的底。久而久之,后果可想而知。
双减背景之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已经是教育的主旋律,分数不能成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李镇西老师也旗帜鲜明地反对应试教育,他认为要站在社会的高度看教育,站在教育的高度看课堂,要能够看出看到超出“分数”本身的东西,才能获得好分数。教学的目的不只是知识,更不是分数,而是育人。“做人”放在首位。这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永恒,育人的同时提高学生知识技能,思考习惯,质疑精神,创新意识等。
我们绝不唯分数论,但也不能对分数只字不提,过于淡化分数,它们不是二元对立的,应该科学正确对待分数。作为老师和家长,不止看到分数,也该思考分数背后隐藏的孩子的学习态度、各种习惯、教育理念等。
分数并不那么重要,我们更应该看中的是分数引发的思考,以及接下来的行动方向,我觉得这才是更重要的,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