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书馆,小坦克每次经过《亲子沟通密码》这本书封面,都要笑着去摸一下,对封面上微笑的孩子们像是充满了友好和喜爱之情。恰好今晚八点半有这本书作者的直播课,我早早做好预约,也早早带小坦克洗漱结束后在卧室做好听课准备。(同时做两件事,带好学步期的娃和听课,我感觉很有挑战性)
终于在直播间见到作者“力量”老师真人。我喜欢的书里有品李玲老师在直播间主持并引荐了“力量”老师,足足十几个问题答疑现场秒回应,还都是我也认可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尤其是回应问题中,一些“回到我这里”的思维层面案例解答让我见识到高情商、可爱又智慧的“力量”老师独特的女性魅力,爱了爱了,又被圈粉了,还是心甘情愿的被圈那种,又有一个对标人物即可奋起直追……(可见我有多么想听完这堂直播)
今晚听课中和小坦克有多次“较量”。尽管提前告知小坦克“妈妈很想听这个直播就像你想听你喜欢的音乐一样”后,我还做了吃的玩的大量工作准备,对于一个1.3岁的宝宝来说,我在他身边让他自己坚持将近80多分钟自由活动,真的是个莫大的挑战。我也很想试试看看,“设立限制”后是什么样的结果。
刚开始前20分钟左右都相安无事,看着他爬上爬下满地爬,开抽屉翻东西,偶尔和我互动一下,我微笑着再给他竖了个大拇指,到了第2个20分钟时,他开始关注到我的手机,看他扶着床头站起来向手机靠近,猜到他的意图我摆了摆手,他停顿了一下,继续向目标靠近,他非常近的距离站在手机面前,停顿三四秒后开始抬手,我抱他放到和我距离手机一样远的距离,他没有反抗,但我感觉这个“挑战游戏”开始了。
他再一次扶着床头向手机近距离靠近时,我伸出了双臂挡住了他,他趴在我胳膊上撒赖,我把他再次放到了和我距离手机一样的位置,这一次,我发现他居然在笑,我认定他是懂“限制”意思的,所以面临第三次第四次挑战时,我很认真做和说“NO”并用胳膊再次做了限制,当然前提是我也做到不动手机,给他说明“妈妈在听课,妈妈很想听完这个直播。”。
终于到后期(大概第五次),被我一直这样“限制”,他是真的伤心了,就开始哭了起来,我就抱着他让他哭,也没有解释和安慰。不到1分钟,他开始哼着要吃奶,我就抱着他开始喂奶,轻抚着他的头发注视着他,我们的眼神又开始在交流,我向往常捏了一下他的小胳膊,他“哼”的一声笑了,我知道他已经照顾好了自己。我相信我们是互相理解对方的。
这一喂奶又过去了十来分钟,喂饱他后,我抱过来三本书,动作示意(我没讲话)他要选择哪一本,当他选择好把书递给我时,我默默翻页不发出声音,他也默默跟随翻页从头看到尾,这个期间的表现让我很是感动,忍不住亲了他一下额头,很感慨和他有这份默契感。
接下来直到直播课结束,小坦克一直也没有再要手机。当他再次抱过来《我妈妈》绘本,我开始给他念这本书, 再一次念到最后一页,他再一次躺在我的臂弯中时,太感动拥有这个小小人了。随后,把手机给他,让他手指点开他喜欢的音乐播放给他听……
经过今晚的事情,想起在读《RIE育儿法》中我很认同以下三个观点:
1.不要等到你的孩子会走路时才开始设立限制,而要从他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就开始。
2.当我们一再向宝宝的每一次哭闹屈服并且忽视自己的需要时,我们可能就会变得愤怒而怨恨。在我们达到这种状况之前,照顾好我们自己是至关重要的。
3.为形成一种以互相尊重和体谅为基础的关系,倾听你当时想要什么或者需要为自己做什么是很重要的;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就是在实践并且做出自我尊重的榜样。
所以,向我们的宝宝表达出我们的真实诚实的感受,他会知道我们也有需要。(自我尊重)
正如书中所说“与我们自己的内在节奏合拍——知道你的需要是什么,并且把它传达给你的家人,以便他们也学会尊重你的需要——是很有帮助的。持续地为了孩子需要而牺牲你自己的需要,会在你和孩子的心里都造成愤怒。”(如实真诚的沟通,面对自己)
共勉大家:
1.当你理解并信任一个宝宝的自然成长时,你就会有恰当的期望,并且对你的孩子做出相应的回应。
2.当亲子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时,婴儿和学步期的孩子就有可能毫无困难的接受限制。
3.限制不是控制,“要带着对他的看法的同情设立严格的行为界限”这句话在生活中去观察思考和设立切合实际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