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一个山水环绕的小城,有着清明和冬至祭扫的习俗。离家之后,每年都会尽力在这两个时间点赶回来。
于我而言,扫墓就像是走亲戚,只是这个亲戚住得远,走起来不那么方便而已。每去之前,都会好好思量一下,从上次走动到现在,都发生了些什么,要跟故去的亲人聊些什么,或者说,告知倾诉些什么。
小长假连日阴雨,今日才略微放晴,前去墓园祭扫的人可想而知得多。我们这里是个小城,于是在墓园遇见了不少前来祭扫的熟人,大家笑着打招呼:
“哎,你们也今天过来啊!”
“哟,你家姑娘放假回来啦”
“……”
除非是新丧的人家,来往的人们大都是言笑晏晏,映衬着春光。
依着习俗,普通祭扫的程序大致如下:
到了墓前先进香点蜡献花,算是敲门说我们来啦;之后是叩头烧纸,一般是几沓草纸,一些冥币,些许元宝;临走前放鞭炮,让先人别忘了收钱以及道别。在烧纸给自家先人之前,会先烧一份,给无人祭拜的孤魂野鬼,让他们不要来抢给自家先人的供奉。
虽然现在提倡只献花的文明祭扫,但有些东西不是说变就能变的,于是每年这段时间,墓园里都会特别热闹。鞭炮的哔剥声此起彼伏,纸钱烧出的烟雾四处弥漫,真诚的抑或是被烟雾熏出的眼泪流淌不止。
每当此时就会觉得,故去的先人们同住一个陵园,每年这个时候,在尘世间喧喧嚷嚷的同时,他们会不会也在看不见的那个世界相互串门一起散步聊天,说着今年家里都有谁来祭扫,带了什么好吃的,那谁谁谁怎么没来,谁谁家添孙子啦……我们看不见的那个世界,是不是也一样热闹非凡呢?
墓园里的守墓人,总是会在墓园门口指引大家在指定的地方烧纸和放鞭炮。往年都是个精神矍铄的大爷,看到谁家需要帮忙还会伸把手,大家也都会跟他寒暄几句递递烟,烦老人家多照看照看墓园。
今年,是个大妈在墓园指引,问到之前的大爷,大妈说:他死了有一阵了。
心惊了一下,虽一年不过几面之缘,但也是认识十多年的故人了,已习惯每年来都是看到他了,从不曾想过,他也是个老者了,他也会故去。守墓人,总觉得该是个不会变化的设定。见惯了墓园的冷清和热闹,见惯了逐年多起来的新墓,大爷对生死哀荣的看法,是不是会不同呢?墓园里的灵魂们会不会怀念他呢?他的墓,又是谁来守护呢?
献花叩头后,按照惯例,立在爷爷的墓旁,心里默默诉说着最近的点滴,开心的,委屈的。自小就跟爷爷亲,爷爷也很疼我。一直觉得,无论如何,爷爷都会理解我,护着我的。于是在爷爷面前,也格外没脾气,这种安全感,是对心灵最好的抚慰。
幼儿园中班之前都是住的爷爷家,后来搬出来,也是周末常去,寒暑假必去。
爷爷晚餐时必是先喝点小酒再吃饭,而我吃饭又是出奇慢,于是吃到最后,餐桌上总是只剩下我们祖孙俩。还记得在已经被拆了的老屋厨房里,暖黄的灯光下,我絮絮叨叨跟爷爷分享了很多小秘密,包括当年暗恋过的小男生。末了都是一句:一定保密,不要告诉我爸妈啊!
看着墓碑心里默默诉说,就像回到了以前,只是诉说地点不一样了。至于回应,爷爷,您一定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我护着我帮我保守小秘密,对不对?
跟爷爷聊完,便习惯性地看看爷爷周围的邻居们,看看谁家来祭扫过了,看看有没有新邻居入住。
爷爷的附近,有一个烈士的墓。和爷爷下葬的时间应差不了多远。他是一个年轻人,很年轻,在执行飞行任务时候殉职,家里有父母和姐姐。这一切信息都是从墓碑上的内容得知的。墓上刻着个鲜红的五角星。我之前没听说过他,也从未在此遇到过他的家人,他的墓总是那么干净。今天来看,他的墓空了,墓碑也碎了一地。想是家人搬迁,不便往来,又不忍留他一人在此无人看顾,便带了他一起离去。割舍不下的亲情和眷念。谁又能说这样的亲情不伟大不动人呢!这是一种更深刻的爱啊!
离开墓园之时,思绪万千。
“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见者,亲也。”
一定要好好珍惜还在身边的人,越是亲近的人,越要用心经营。少点脾气,多点耐心,温柔以待,不要留下太多的遗憾和悔恨。如此,才是美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