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沿的滋味(把文章写在大地上之感触七)

俗谚如灶台上一抹油光:“不吃油渣子,不在锅边转。”这话里熬着写作的真髓——油渣子的酥香,非得站在锅边用锅铲不断在沸油中翻动不可。

采自网络

锅边从来不是好去处。油烟呛喉,热气灼面。真想吃这口酥脆,须得将身子沉进市井烟火里。鞋底沾早市的泥浆,衣襟裹茶馆的茶垢。立街角看贩夫肩头扁担压出的深痕,蹲檐下听老篾匠破竹时纤维迸裂的脆响。那些风中俚语、门缝闲话、婴啼砧板声,皆是锅中翻滚的滚油。若只远站嗅香,滋味终究隔着厚障。

传统夯墙(采自网络)

唯有一圈圈贴着灼热锅沿转。转进晒场任谷壳扑面,转进渔村随船家补网。待脚跟扎进泥里,耳朵灌满乡音,市声浮沫方渐渐沉底。此时锅底悄然凝结的,才是金黄油渣——老船公皱纹里藏着的潮汐故事,货郎拨浪鼓摇动的十里悲欢。它们吸足岁月风霜,细碎却暗含千钧韧劲。

此时提笔,字句便有了地气。那饱浸烟火的金黄油渣顶开砚台,稿纸便显油润光泽。闭门苦吟的字句干瘪如木屑;而这贴着人间热锅转出来的字粒,带着泥土暖意与汗水的咸鲜,只需一粒落于舌尖——百味俱生。

这满口生香的油渣子,原是生活对俯身者的诚实犒赏。市井如灶,真味在低处,在俯身贴住生活滚烫的锅沿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