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行为一如既往,从未改变。” ----摩根·豪泽尔
大家好,我是漫游。今天和您分享的是《一如既往》,作者摩根·豪泽尔。
关于本书
本书作者摩根·豪泽尔具有多重身份,他是一名风投基金合伙人,此前曾是华尔街日报的金融专栏作家,还成为新晋美国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他的《金钱心理学》(2023年引进)在美国亚马逊理财类图书排行榜上位列第一,出版了53种语言版本,全球销售超300万册。
《一如既往》是摩根·豪泽尔2024年的新作。豪泽尔将焦点从投资理财扩展到生活、叙事、幸福感等涉及人生与世界的大话题,通过作者亲身经历以及历史上发生的故事,揭示出其中蕴含的23个不变法则。
本书不到240页,快的话一天就可以读完。书中没有什么宏大叙事或严谨论证,作者也没有提出什么原创性见解,都是一些常识性知识。但“故事能撬动思想”,作者就是通过一个个简单易懂的故事,揭示了复杂莫测的现实世界,以及永恒不变的人类行为。
世界永远变化,未来不可预测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1929年发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并成为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大萧条的发生,当时没有任何人预料到这场灾难的降临。1929年9月,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安德鲁·威廉·梅隆还在对公众保证:“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会继续下去。” 然而,10月29日股市暴跌,随即危机蔓延至欧洲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
作者在几年前采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曾问到大萧条是否必然发生的问题。这位以研究市场泡沫问题闻名的专家回答说:“我咨询过经济史学家,是否有人预见过经济大萧条,结果是一个都没有。”
今天的人们会比前人做得更好吗?事实上并没有。次贷危机、9·11恐袭、新冠疫情、俄乌战争、巴以冲突……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没有被准确的预测。
世界永远变化,未来不可预测,那些不可预见的才是真正的风险。
世界由不可量化的力量驱动
1944年12月,孤注一掷的纳粹德国在比利时阿登地区对盟军发动了最后的进攻,突出部战役(也称阿登战役)成为美国有史以来伤亡最惨重的战役之一。
战前种种信息都让美军将领判断,德军绝对不会发起反攻。然而,当时的希特勒已经失去理智,一切不利因素和将领们的反对都被他抛诸脑后。准备不足的美军遭到重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1.9万美国士兵阵亡,7万人受伤或失踪。
美军将领根据掌握的各种信息做出合乎逻辑的决策,却没料到希特勒的疯狂,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人们常常违背理性,做出各种疯狂的决定和奇怪行为。每个人的个性、经历和观念有所不同,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感受和情绪。
不合情理的事情之所以屡见不鲜,是因为人的因素很难被解释和量化。
“追求确定性是人最大的心理疾病”
芝加哥大学的一面墙上刻着英国科学家开尔文的名言:“如果你不会量化分析,那就说明你学识浅薄。”但如果因此将现实世界当作电子表格,然后通过量化建模的方式去解释和预测,那就大错特错了。对于投资而言,认识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雷曼兄弟公司是一家1850年创立的全球性投资银行。2008年9月10日,雷曼兄弟提前发布第三季财报,其中一级资本比率(衡量银行承受亏损能力的指标)为11.7%,较上一季度有所增长,而且高于高盛和美国银行,公司比上一年拥有更多的资本。
但雷曼兄弟第三季度的巨额亏损大超市场预期,投资者的信心彻底被击碎,股价当日下挫近7%。雷曼兄弟公司股价从年初超过60美元跌至7.79美元,短短九个月狂泻近90%。三天后,当地时间15号凌晨,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确定性给人一种可以掌控未来的幻觉,于是各种数学工具、量化模型被创造出来,比如通过波动率指标量化“风险”。然而,在商业和投资领域,某个无法衡量、预测,无法量化建模的因素,可能是最强大的力量。
身处变化无常的世界,却强烈渴望获得确定性,这是人类行为的共性。
“只要样本量够大,任何离谱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黑天鹅”被用来指代那些难以预测、但突然发生时会引起连锁反应、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的小概率事件。人们对黑天鹅事件的定义并不陌生,但作者指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人们很容易低估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概率。
1986年,新泽西州居民伊芙琳买彩票中了390万美元。4个月后,她再次中奖,奖金140万美元。这件事当时轰动一时,因此数据测算连续两次中奖的概率为十七万亿分之一。
但两位数学家的推算让我们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如果仅有一个人买彩票,那么连续两次中奖的概率确实为十七万亿分之一;但如果每周都有一亿人买彩票,某个人连续两次中奖的概率约为1/30。因此,两位数学家之一的莫斯特勒说:“只要样本足够大,任何离谱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地球约有80亿人。如果“奇迹”发生的概率为百万分之一,那每天有8000人会碰到“奇迹”。一个人在生活中大概一个月就能碰上一次 “奇迹”。
假如地震、洪水、瘟疫、经济危机等灾难每年的发生概率是1%,看起来貌似是百年一遇。但如果将统计样本扩大,其中任何一件灾难在任一年中发生的概率其实都不低。
如果将样本范围继续扩大,自人类诞生起,地球上约有1000亿人生活过。假设平均寿命是30岁,整个人类生活时间的样本是1200万亿天。就算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一,所谓“奇人奇事”也发生数百万次了。
“人们所理解的超自然事件、魔法和奇迹,实际上只是最基本的数学问题。” 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这样解释。
进化告诉我们的两个道理
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若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在另一方面则会相对脆弱。比如高大的树木能获得更多阳光,但却更易遭受大风的侵袭。自然界的法则是让所有物种都具有足够优异而又未充分发挥潜力的特质。
树木不能生长的无限高,通过获取阳光的小低效,换来抵御飓风的大益处。生物进化用了38亿年的时间检验并证明:有些低效是有益的。
我们不必时时追求高效,事事要求极致,留有一定的容错空间是必要和有益的。尤其在投资领域,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
进化是一门关于优势的学问。生物学家对生物谱系追踪研究发现,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呈现体型不断变大的趋势。比如马的原始物种只有小狗一般大小,数百万年前成年原始人类的平均身高只有1.2米。
体型变大让物种具有竞争优势,但自然界中另一现象是长久繁衍生息的生物体型往往较小。比如按物种在地球上的存在时长看,排序是霸王龙<蟑螂<细菌。
生物学中的体型就像投资中的杠杆,既会放大收益,也会放大损失。一旦发生饥荒或者其他灾难,大体型的优势变成劣势,反而让物种更易灭绝。而且一个物种灭绝的概率,与其存活的时间无关。
生物进化告诉我们另一个重要的常识:竞争优势无法长期保持,没有一劳永逸的优势。这一常识在商业领域也不断得到验证。雷曼兄弟公司历经150年繁荣和33次经济衰退,最终仍无法避免轰然倒下。
结语
作者在书中分享的“常识”还包括:好与坏是一体两面、幸福的第一法则是降低预期、动机让人们会为任何事情找到理由、事件的发展也遵循复利法则、不能简单孤立地看待一个事件……
本书核心是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把握那些不变的、少数的常识更有意义。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需要接受种种现实与可能性。接受坏事发生、接受事与愿违、接受分歧存在、接受不受控制、接受不完美和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