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起处
所谓“致良知”,那就应该是找到良知,无论是回归,还是发现都是到良知那里去。可见良知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应该有一个起始的地方才对。是这样吗?
先看一下《传习录·答陆原静书(2)》,原文:
“来书云:‘良知亦有起处,云云。’
“此或听之未审;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来信写道:“良知也有开端的地方,等等。”
你也许没有听明白我的意思。
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恒照。心的本体,无所谓开端不开端。即使妄念产生了,而良知未尝不在。但是人若不知存养良知,有时就会看不到了。就算是糊涂到极点的人,他的良知也未尝不是明确的。但是,人不知体察,有时良知就会被蒙蔽。即使有时看不到了,良知的本体未尝不在,此时只要存养它就够了。即使有时良知被蒙蔽,良知的本体仍旧光明,此时只要体察也就够了。
如果说良知也有开端的地方,那么,良知就有时不会存在,如此,良知就不是心之本体了。
王阳明的说话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良知如果是一个存在,知行也是能难统一的,既然良知需要行,需要省察,才能“致”,那么为什么不是良知就是行,就是省察呢!这样省察成为了一个根本的方法,这个根本的方法不是什么新鲜的,难以做到的事情,只要能克私欲就行。这样良知就成为一个抽象的空壳,没有什么东西了。
良知是一个这样的容器:
[if !supportLists]1、[endif]当我们看到某一具体的物和事,我们会把它放入这个容器,例如眼前的一动物;
[if !supportLists]2、[endif]我们会把这一物和事同我们已有的观念相关联,这些众多的关联同样放入这个容积,例如与眼前动物相关联的有“白色”和“马”;
[if !supportLists]3、[endif]这些关联并不是抽象的,我们会想到一些具体的东西,例如“白色”的具体化是骑士气度,而与“马”的具体化是能骑和能奔跑,我们把这些也放进这个容积。
[if !supportLists]4、[endif]这样,最先的具体物和事就消失,剩下的只是后面的这些,例如“白马”。
如果不掺杂私欲,白马就是良知。什么是私欲,夹杂个人意志的想法,如“我家的白马虽然还不够健壮,奔跑起来那也是其它马不能相比的”,这样的观念就是私欲。
“拔一毛利天下人”也是私欲,杨朱不为。这是因为只有“我”和天下人的互动才不是私欲。“拔”不是互动和相互价值实现。这样“致良知”的方法也就十分简单明了而直接可控了。
一时之念,不知对不对,权且记下。